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时放弃哈佛和剑桥,没有太多惊喜或挫败

2023-07-05 11:36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背景介绍

本科:华东某985高校

专业:生物

绩点:3.97/4.00

TOEFL:104(S27)

GRE:324+3.5

推荐信:科研×3(本校×1+海外×2),课程×1

录取结果:Cambridge Plant Science PhD (conditional);UIUC NRES PhD;ETHz CBB Msc & Environmental Science Msc;JHU biostats Msc;Harvard Environmental Health Msc


出国利弊分析


由于很早就决定走学术路线,我大一就签约了世毕盟并开始为出国做准

备。在我看来,对于PhD申请者而言,出国的优势主要包括:(1)更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国内和国外的组都呆过之后,我个人感觉无论在是研究热情还是学术道德规范方面,国外(主要指美国)普遍比国内做得更好(但不排除可能有极端案例)(2)由于目前的世界学术中心依然在欧美,海外博士的认可度和竞争力相对较高。当然出国也需要考虑国外疫情和签证等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准备&面试


对于PhD申请者来说,在申请前期需要的准备工作主要集中在几方面。一是GPA,在我看来,GPA在PhD申请中作用可能不及科研,但也必不可少;同时,减少GPA的“水分”也非常重要(专业课>>通识课/思政课)。二是科研,这应该是准备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在科研中能够产出成果(如paper),获得牛推/强推,甚至是有一段与你申请的实验室方向高度match的科研,都可能成为申请中的巨大加分项。三是标化成绩,它在PhD申请中的作用更像是设置一个门槛,达不到可能会被刷/影响后续TA的申请,但达到后再提升作用不大。重要性最小的是社会工作,基本上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由于科研界向来很看connection,因此希望拿到海外推荐信一般都需要进行海外寒研/暑研。申请寒研/暑研的途径有多种,可以走学校的官方项目(如Stanford UGVR/UCLA CSST/UCD GREAT等),也可选择私套,套磁时间一般在寒研/暑研开始的4-6个月前。形式上,由于疫情和签证影响了实地科研,有很大一部分dry lab的同学今年都选择了远程科研,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利是省去了签证旅途的麻烦,以及能够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弊主要在于和教授以及博士生间通过邮件交流地不便。而对于wet lab的同学来说,如果赴海外科研存在困难,尝试在国内牛组拿到强推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PhD面试是另一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入学后需要进行rotation再定导的项目,面试可能会是多个教授的“车轮战”(来自其他朋友的经验);而对于入学前即定导的项目,可能就只需要针对你感兴趣的导师的相关研究进行准备。面试的形式可能多种多样,最普遍的形式可能是让你对自己本科期间的projects进行介绍,此外也有给一篇论文让你阅读后进行讨论、针对Research Proposal进行提问等形式;但不管面试形式如何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是熟悉你的projects/读过的paper/写过的Research Proposal,才不至于在面试中手无足措。



多国混申与跨专业申请


由于今年美国疫情和签证形势的不稳定性,许多留学党都选择了多国混申,在这里也分享一些多国混申的小tips:一般情况下美国的PhD offer都为全奖(但也有学校会发自费的PhD offer),学制通常为5年,但学习时间可长至8年;英国的PhD学制较短(3-4年),可在语言成绩未达标的情况下提交申请,若通过面试会发conditional offer,但奖学金一般要走CSC,且需要写Research Proposal;瑞士PhD一般要求申请者拥有硕士学位,因此本科一般申请Ms(ETHz和EPFL的Ms有少量奖学金名额,但需要写Research Proposal并参与面试;即使没有奖学金,费用相对美国的Ms也低很多),会卡本科课程与申请专业的匹配度,还可能要求提交课程描述和高中毕业证书翻译件等文件(主要是ETHz);新加坡的PhD申请难度相对较小,但出结果晚,需不需要写Research Proposal取决于项目和奖学金的要求。

 

作为一个申请方向转了两次(第一次是bioinfo/biostats/compbio,第二次是earth systems science/ecology),和本科专业基本搭不上边的申请者,最后聊一聊跨专业申请。PhD跨专业申请的重点无外乎做好“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准备:“硬件”指补充相关课程及科研经历,其中补充课程可通过辅修/双专业/线上课程如Coursera等实现补充相关科研则需要自行联系感兴趣的实验室和导师以及自行点所需技能树;“软件”则指在Personal Statement里对跨专业申请动机的阐述,你给出的理由应该合情合理,与本科期间的故事线相吻合。不过“软件”只能锦上添花,如果“硬件”不达标就算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也收效甚微。


总结


平心而论,这个申请季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惊喜或挫败,最后也安全地收获了一波safe school的录取。在这里真心感谢我在世毕盟的mentor(耶鲁大学博士)和培训师姐姐,除了在文书撰写、面试等方面为我提供了许多重要建议,还总是一如既往地耐心解答我大至选校、跨专业申请,小至婉拒offer的技巧等各种疑惑(特别是培训师姐姐,我一焦虑的时候就各种微信骚扰她哈哈哈哈哈)。正是有了世毕盟的指导和陪伴,才让我的21 fall申请变得更加高效顺畅~


同时放弃哈佛和剑桥,没有太多惊喜或挫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