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医疗制度
罗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没有执业医生的。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行医记录,是公元前3世纪。那时候希腊医生开始在罗马行医。
总体来说,罗马的医疗分为两种:私人医生、求神拜佛。
1、私人医生
在罗马社会中,家庭的家长权力非常大,与之相对的义务也非常繁重。家长不仅有义务对所有家庭成员的健康负责,也有义务保护奴隶和家庭雇工的健康。
虽然罗马很早就有了“医书”,但这些典籍与其说是“医书”不如说是“药草图鉴”。由于家长需要为家庭成员的健康负责,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奴隶协助,于是很多奴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了医疗经验,并且在赎身之后,利用曾经积累的经验,撰写医书。这就形成了罗马最早的“私人医生”。
2、求神拜佛
任何文明的早期阶段,医疗都主要依靠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罗马也不例外。在罗马,司掌医疗的主神是埃斯科拉比俄斯,他的权杖上缠绕着一条蛇。现代欧美大学的医学系毕业证书上经常会有缠绕着蛇的权杖的标志,就出自于此。
众所周知,罗马城中流淌着台伯河,而在台伯河中间有一个河中小岛。医疗之神埃斯科拉比俄斯的神殿就在那里。罗马时代的一般平民,只要有个三病两痛就都会去那里祈祷康复。
不过有趣的是,罗马人的求神拜佛倒未必不符合科学。
首先,虽然埃斯科拉比俄斯神殿离罗马市中心不远,但是仍有一段距离。病人为了拜神就必须要请假停工,于是,病人就可以暂时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其次,医疗神殿距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如果是特别危重的病人,撑不到抵达神殿的时候,就会死在路上。所以只要是能到神殿的病人,病情都不会特别危急,有比较大的概率治愈。
然后,通常病人都会在神殿住一段时间。住在神殿里的时候,吃的都是特别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也有利于补充营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罗马境内所有医疗有关的神殿,附近都有温泉。温泉对于罗马人来说就像磁铁一样,病人住在神殿期间,可以经常泡温泉,而温泉本身就有治疗的功效。
再加上“神明祈祷”本身也有类似于“安慰剂”的效果,所以通过祈祷获得康复的病人意外的多。
当代考古出土了非常多的送给医疗神殿的陶器,都是康复的病人捐赠给神殿的,可见神殿治愈率其实还是挺高的。
另外,奥古斯都大帝时代,罗马法律规定,如果主人把自家奴隶扔在医疗神殿,任其自生自灭,那么如果这个奴隶康复了,以前的主人就不能对奴隶主张人身所有权。
3、凯撒改革
随着时间流逝,虽然到罗马行医的医生越来越多,但基本上只有有钱人才能看得起病,普罗大众就只能去神殿祈祷。
改变了这种情况的,是盖乌斯. 尤里乌斯. 凯撒。
凯撒担任独裁官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就包括“赋予所有医生、教师公民权”。只要是在罗马境内行医的医生,不问出身、肤色、家庭状况、宗教信仰,一律授予其罗马公民权。
这项法令吸引了大量外国医生来到罗马行医。因为在罗马,获得公民权有不少好处:
首先,罗马公民受到罗马法的保护。虽然当时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法律,但是罗马法显然更加完善。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规定了被告人的无限上诉权(被告接受审判之后可以无限上诉,直到皇帝)。
其次,罗马公民是不用交税的。准确地说,是不用交“直接税(所得税)”的。罗马境内只有外国人才需要交10%的直接税,而医生和教师则免税。
然后,罗马公民还有一项特殊待遇。那就是任何每日收入低于10阿斯的家庭,每个月都可以免费领取30公斤小麦。换言之,只要是罗马公民,就绝不会有饿死的危险。另外,罗马公民还能免费观看角斗比赛、战车竞速比赛。而且穷人在公共澡堂洗澡也是免费的。
凯撒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整个罗马疆域内,行医的人数激增。不仅连一般农村都有了常驻医生,连军团驻地都有随军医生。城市内的警察和消防队也配备了医疗队,甚至还出现了专业的医院和诊所。
不过,医生和教师的“公民权”是不完全公民权。也就是说,医生和教师的公民权仅限于自己这一代,而不能世袭传承。医生的后代如果不行医,也是没有公民权的。而如果医生中途放弃了行医,改行做了别的生意,那么公民权也随之丧失。
另外,贵族私人聘请的私人医生,因为只服务于贵族本人,所以私人医生也不享受公民权待遇。
4、医生待遇
虽然在罗马行医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是普通医生的待遇,只能说是一般般。
凯撒在公民权问题上,对医生和教师大开方便之门,是因为医生和教师属于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光荣职业”。既然是光荣的职业,那么如果医生拼命赚钱,敲病人的竹杠,甚至敲骨吸髓,榨干病人的油水,那么必然是会受到谴责的。
比方说普林尼曾经立法规定,执业医生的诊疗费有上限,收费超过上限的医生会受到处罚。被称为“解剖学之父”的盖伦,成为罗马皇帝的御医之后,没有放弃自己的小诊所,依然每天给一般市民免费看病。
卡里古拉时代以后,皇帝御医不仅要给皇室成员看病,还要给一般市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或许是因为御医本身的收入已经够高了,所以无需拼命赚钱。
5、医学论著
虽然罗马境内的医生基本都是希腊人,但并不是说罗马本地人就毫无作为。罗马时代著名的博物学家塞尔苏斯编纂了《技术论》,其中分为农业论、医学论、辩证论、战术论。这本书大部分篇章都散失了,不过所幸“医学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外科、内科、眼科等8个章节。
其中有一些观点非常“前卫”,比方说:医生治疗之前,要稳定病人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和病人交谈,消除对方的焦虑,然后才能触诊。
另外,塞尔苏斯本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医生是一种在病人的痛苦和死亡中,积累经验的职业。医生必须对生命怀有敬畏,因为世上,唯有医生可以杀人而不偿命。”
古罗马时代也有专门的医学院。分布在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士麦那、以弗所、科孚岛,以及埃及的亚历山大博学院。
这些医学院里,课程分为解剖、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而医学院的经费则全部来自于政府拨款,在医学院学习的学生是不需要交学费的。
当时医学院的教授们的工资,大约是每年4到6万塞斯特斯,教授也可以自行开设诊所,收取诊疗费。亚历山大博学院的教授们工资会格外高一些,作为罗马帝国首屈一指的“名牌高校”,亚历山大博学院不仅有地方政府的赞助,还有皇帝的特别拨款,所以教授们的收入会格外高一些。
6、医疗普及
其实,古罗马时代,最早普及了医疗设施的是军团。
今天一提到“军团驻地”,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木质的栅栏包围着很多帐篷,军人们居住在帐篷之中,风餐露宿。
然而罗马时代的军团驻地完全不是这样。罗马的军团驻地不仅有混凝土制成的城墙,还有公共浴室、卫生间、医院、公共食堂、市场,甚至还有外科手术室和住院病房。
所有建筑都是砖瓦结构,没有临时的帐篷。所以罗马军团的驻地其实就是个微缩版的城镇,今天欧洲很多著名的大都会,比如布达佩斯、科隆、维也纳、美因茨……都是曾经的罗马军团驻地发展而来的。因为罗马军团里服役的外国人,退伍之后自动成为罗马公民。这些人退役之后通常直接在军团驻地附近定居,扩大了军团附近的城市规模。
正因为军团退伍的士兵会成为清一色的罗马公民,所以必须尽可能让士兵们能够顺利从军团退伍,进入平民生活。
凯撒出于这种尽量减少不必要伤亡的动机,大力提拔医生,让医生进入军团服务。
按照凯撒制定的法律,平均每6000个士兵配置一个医疗队,每个医疗队有30个人,不仅包括一般医生,还包括兽医和护士。不仅是正规军,罗马“辅助军”也配备同样规模的医疗队。
军医退休之后,待遇和一般退伍军人相同,也自动获得完全公民权。
7、罗马人的生死观
罗马人非常奇特,笔者阅尽史料,都没有看过一句记载罗马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记载。相比起东方国家的皇帝,热衷于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追求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万寿无疆,似乎罗马的皇帝在寿命上格外看得开。
德高望重的皇帝病倒之后,经常会有老百姓去神殿为之祈福,但却没有一任皇帝亲自为自己的健康祈祷的。不仅如此,甚至会有皇帝在大限将至之际,主动自杀求死,比如哈德良皇帝。
或许从罗马的医疗体系中,我们可以窥见罗马人的别样的生死观念。罗马的医院经常会放弃年老的病人,因为对于年轻力壮的人,应该竭尽全力的治疗,而对于寿命已尽的老者,就应该顺应命运。
如果今天漫步在罗马街头,你会发现,罗马大道附近的古墓异常的多。罗马大道在靠近城市的地方开始,两边便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墓碑,而且每一个墓碑都面朝大道。
因为罗马人认为,生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世界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人死之后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人间。所以坟墓应该尽量放在有生气的地方,免得死者寂寞。
最后,笔者摘抄一段罗马古墓墓碑上的墓志铭,供读者鉴赏:
我知道,饮酒、消遣、女人是健康的大敌,但如果没有这一切,人生便不再是人生。我是这么想的,然后到52岁的时候,它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