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与逻各斯(logos)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是希腊早期哲学家,鼎盛年约为公元前504—前501年。
他著名的火本原说的大致内容是:“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这句话所指的“火”有两层含义:
1.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
2.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这个意思: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被说成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当火的形态处于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气、水、土的形态。然而,出于火的本性的原则却是永恒不变的,仍然支配着气、水、土之间的转化。
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
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生成或归复),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外在的本原可生可灭,变动不居;
内在的本原是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形态(包括不是火的形态)的事物之中起作用。
→→→这个内在的本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
这个词本意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并且认为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等。
按照逻各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那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
“生成”(becoming)的意思是“变成某物”(coming to be)。当一事物生成另一事物时,比如说,当A变成B时,A既不是A,又不是B,而是处于A与B之间;或者说,既是A,又是B。如:“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又或者说“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把这个叫做“生成辩证法”。
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
后来巴门尼德否认了它所表达的变化观,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