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ChatGPT精华总结

一、常见的四个心理效应
1. 启动效应
2. 曝光效应:消解紧张
3. 光环效应:看中第一印象
4. 框架效应 :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二、启发法与偏见
1. 普遍性偏见

系统1 非常擅长这样的思维模式:
自动识别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
2. 锚定效应

(1)比如你在考量买房要花多少钱时,会受到要价的影响。
(2)在一项实验中,关于一个妇女在商店偷窃的案例。审阅案件的法官会扔一副骰子(骰子提前设置过,不是3就是9)。
扔出3的法官,平均判定关押妇女5个月;扔出9的法官,平均判定关押妇女8个月。
3. 可得性偏见

(1)一个引人注瞩的事件,会暂时提高同类事件的可得性。例如:
一架飞机的失事会暂时改变你对飞行安全的看法。
(2)此外,亲身经历、生动的图片和鲜活的例子,也比单纯的文字或者统计数据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3)一项实验证明,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可以使夫妻和睦相处;
而且很可能在其他的合作计划中与他人的关系也很融洽。
4. 效用层叠
也就是人们通过互相交流和影响,来增强某种看法的合理性。
(公共风险事件中尤为常见)
一些人试图抑制这种日益增长的恐惧和厌恶情绪,但反而激起了敌意。
你也许知道真的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你的大脑会不自觉地闪现危险的景象。
这时的我们的大脑完全由系统1控制,想要冷静下来非常困难。
5. 典型性启发
指人们在判断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别时,会依据事物与该类别的代表性特征的相似程度来做出判断。
(1)这种偏见的第一宗罪就是,它过于喜爱预测小概率的事件。
(2)典型性启发的第二宗罪是,它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
即使有更准确、更全面的证据,如果与典型特征不符,人们也可能会忽略它们。
6. 合取谬误
过分地认为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高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
7. 基础比率与因果关系
人们往往会忽略统计学上的基础比率,并且倾向于将大脑中的思维定式设定在因果关系里。
8. 回归效应与因果性偏见
回归效应指的是在重复测量中,极端的观测值往往会趋向于平均值。
三、过度自信会带来的决策失误
1. 后见之明
后见之明指的是人们在事后对过去事件的发生和结果产生一种"我早就知道"的错觉。
2. 乐观偏见
乐观偏见是指人们普遍倾向于对自身未来的情况持乐观态度,并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
(1)一方面,乐观偏见可以激励人们追求目标和承担风险;
(2)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低估,以及不谨慎的决策。
四、选择与风险
1. 前景理论
人们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更加关注可能的损失,而不是可能的收益。
2. 禀赋效应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这种心理现象使人们不愿轻易放弃已拥有的物品。
3. 可能性相应&确定性效应
22:00
从无到有,从不确定到确定。
这两种情况对人更具有诱惑力。
4. 心理账户、处置效应与沉没成本悖论
24分左右

五、两个自我
1. 经验自我
(1)经验自我是系统1的一部分,它负责感知和体验情境和感受。
(2)经验自我回答关于当前状况的问题。例如"现在疼吗?"
经验自我几乎完全基于当前的感觉和体验,并且对时间流逝没有准确概念。
2. 记忆自我
(1)记忆自我是系统2的一部分,负责回忆和总结过去的经历,形成记忆。
(2)记忆自我回答关于整体的问题。
记忆自我基于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重塑,形成关于过去的评价。
3.峰终定律

(1)定律认为,人们对于一段经历的整体评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时刻:峰值时刻和结束时刻,而其他时刻的体
验对于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2)峰终定律对于我们理解人们对经历的主观评价和记忆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了情感体验的时刻对于评估的影响。
(3)故事&旅游
故事

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