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新知大会第四季 | 我们的中国:文明新探

三联·新知大会第四季
我们的中国:文明新探
从农业文明的起源,到王朝国家的建立,
从礼乐文化的发端,到山水精神的兴起,
中国文明绵延不辍数千载,
为人类历史贡献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
哲学、历史、考古、艺术、科技——
十八位学者,四场主题论坛。
聆听、交流、碰撞——
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视野。
让严谨、可靠、充满可能性的知识与思想,
激活文明与传统,滋养我们的未来。
时间:2022年4月23日-5月21日周末
直播平台:三联书情视频号、三联书店B站、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协办:三联韬奋书店
第一场 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
【时间】4月23日(周六)下午14:30-17:30
【主持】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嘉宾】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世界上任何文明的生成和创造,都有超越性的向度。中国文明以天地交通而展开,先有山川祭祀,后有山水诗画,人于山水天地间,创造出气韵生动的世界。
在中国传统中,山水思想和实践成于魏晋,兴于隋唐,造极于宋元,成就了文明的基因。宋代名家郭熙的《早春图》与《林泉高致》,通过山水画卷为我们揭示了传统士人的居游理想及“俯仰往返、远近取与”的造象法则,呈现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超越性视野。
“山水”是中国文明的物象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源泉。我们将从哲学、艺术、历史、宗教文化等维度探寻中国文明与“山水”之间相互涵育、共同造就的深刻关联,并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1.与西方文明中的人神二分体系不同,“山水”何以通过“得象会意”的方式缔造一种林泉之志,将儒释道的多重文明因子汇聚融合,以通达具有中国意味的“天地之道”?
2.有别于政教关系的社会构造,“山水”何以在庙堂与山林、进取与退舍之间构建了一种士人心志,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道德和审美品格?
3.在现代社会普遍盛行的个体意识及其权利话语,以及将整个世界彻底对象化的思想结构中,“山水”何以重新注入人们的生命经验、重塑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探寻一种合于天地自然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一种基于心物相生的研究方式和书写方式?
【推荐阅读】《山水天地间》《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历史·山水·渔樵》《人文生境:文明、生活与宇宙观》《山中的六朝史》《知识生成的图像史》(即将出版)
---
第二场 农为邦本:中国农业一万年【时间】4月30日(周六)下午14:30-17:30
【主持】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嘉宾】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曾雄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人类进化史上有很多重要节点,农业的发明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之所以有今天的面貌,与农业的发明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当初为何放弃狩猎采集,选择以务农为生?
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农业成为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天然的地理条件差异并未将各区域隔绝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在农业开发过程中,逐渐走出岛状农耕区阶段,拓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以外的山地、丘陵、森林、荒漠,使大江南北连成一片。同时,一条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使中国东西部呈现出农耕与游牧长期并存的特点。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粮食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直接和大自然打交道,但粮食问题仍然是国家的命脉根基,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仅支撑着传统的农业文明,也对现代技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反思。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积极参与到农业转型议题的研究和讨论,将农业研究推进到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伦理领域。
农业向何处去?关系着未来每个人的命运。韩茂莉、唐晓峰、陈胜前、周飞舟、曾雄生五位来自历史、考古、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将带着各自的长期思考和实践,共同探讨中国农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推荐阅读】《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新订人文地理随笔》《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农为邦本:中国农业一万年》(即将出版)
---
第三场 古代营造制度中的天文与人文
【时间】5月14日(周六)下午14:30-16:30
【主持】王 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嘉宾】冯 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所研究员)王 南(清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副馆长)鞠 熙(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周易•贲•彖》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古代先民通过观象授时,完成对时间和空间的测量与规划;人文,则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礼仪与思想制度。古人求天文之变,以建立时间;求人文之不变,以形成传统。
中国古代营建制度,正是上承天文,下合人文,空间被时间赋予了意义,成为知识与思想的载体,塑造了与天地环境整体生成的建筑形态。这一时空法式所蕴含的人文信息,直通农业文明的原点,经明清北京城的继承与发展,凝固为不朽的文化遗产。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头戏,由此引发一次次王朝的兴替与民族的迁徙。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固有之文化体系并未因改朝换代而中断。
以元大都为例,这座游牧民族统治者忽必烈建造的都城,以城市的空间形态诠释宇宙之生成、万物之蕃息,呈现了一个完整而经典的思想体系,由此成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上的一座丰碑。
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传统,才能正确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基因密码。
【推荐阅读】《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
第四场 比较视野下的早期中国
【时间】5月21日(周六)晚上19:30-22:00
【主持】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嘉宾】李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教授)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研究馆员)
何谓“早期中国”?是一种考古学论证,还是一种历史叙述?其时空范畴和文明内涵如何界定?“最早的中国”是良渚、二里头还是其他?陶寺和石峁可以称为“早期国家”吗?如何理解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过的连续文明体?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等其他世界性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共通性与独特性?
李峰、李零、许宏、李新伟、戴向明等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将带着各自前沿性的考古发现和理论思考,从物质遗存、出土文字和传世文献的勘验互证中,共同探讨与“早期中国”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文明与国家的起源、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青铜时代礼乐文化的萌芽、春秋战国的社会整合和华夏意识的渐趋成熟,以及秦汉大一统帝制王朝的建立。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早期中国不仅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奠基,亦为世界文明贡献了独特的起源与发展路径。
【推荐阅读】《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许宏“解读早期中国系列”、《我们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