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遗址发掘报告

2021-12-28 11:0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遗址发掘报告

《文物》 2007年04期 大同市博物馆

思远佛寺遗址是北魏文明太皇太后冯氏陵园中首期工程的重要建筑之一。冯氏陵园南北长约4000米,东西平均宽度约1000米,占地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陵区建筑依地形沿中轴线南北方向依次设置。现存建筑遗址已知有十余处之多,单体建筑规模宏大,是北朝帝王陵园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图一)。

冯氏陵园遗址正式考古发掘工作进行过两次。第一次1976年4月至5月间,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大同市博物馆组队对永固陵的发掘明第二次1981年7月至9月,对思远佛寺遗址的发掘。第二次发掘由大同市博物馆组队,在省市文物部门的关心帮助和专家指导下进行。对陵园遗址的考古调査可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于1939年9月1日和1941年9月17 0两次对方山遗址进行的较全面的调査,对包括被称为“草堂山”(思远佛寺)遗址在内的陵区主要建筑遗址作了简要考证和记录叫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国内考古、历史、地质、美术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学生先后在陵园遗址考察、参观、学习。并对陵园葬制、莹域及墓寺合一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证叫

思远佛寺遗址的发掘工作,是在当地驻军官兵无偿支持和镇川乡西寺村村民的配合下进行的。发掘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81年7月17日至7月23日,清理发掘现场乱石杂草和修理通往遗址的道路;第二阶段,1981年8月5日至9月6日,发掘探方(5 x 5)63个,对遗址局部地段加固修复,测量绘图,整理标本和发掘后对遗址地表进行保护性掩埋。发掘总面积包括探方以外踏道部分,共约2000平方米(图二)。由于发掘时间较早等原因,当时对遗址构造、解剖、测量、标本釆集不完善,后来又多次进行了考察以补充资料与标本的不足。

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冯氏陵园位于大同城北偏东25公里西寺梁山之上(北魏称方山),海拔高度1440-1447.3米,相对高度约250米。山体为新生代第三纪晚期(距今约1000万年前)火山熔岩玄武岩堆积而成,从山体东侧剖面观察,厚度约30-60米不等。山顶平坦开阔,北部宽度约2000米,南部宽度约300米,山顶平面形成一个三角状地形,陵园遗址大部分分布在山顶上。明代长城从山顶北端东西向爬山而过,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的省界线。山脚西侧是西侧是发源于内蒙境内凉城县一带的御河(北魏名"如浑水");山脚东侧是镇川河,由山体东坡泉水汇集而成,亦称"万泉河"。两河在山前汇合之处是北魏灵泉池所在地。这一带河滩较宽,水流也较大。受水流冲刷,河床下切严重。河水向南,经市区东与桑干河相会,最后注入官厅水库。山顶向东远眺是采凉山(北魏名"屹真山"),最高峰海拔高度2144.6米,像一座巨大屏风,南北方向延伸;西部雷公山山脉,蜿蜒崎岖,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海拔高度1538.0~1573.1米。因山为陵,山水环抱的绝佳自然地理环境,是冯氏亲自选定的"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13之地。

思远佛寺坐落在方山南麓二级阶地后缘,与山顶南檐高度落差25~30米,遗址北距永固陵直线距离约 800米,西南约 100米是北魏斋堂遗址。沿着遗址南端踏道东南方向是通往山下的御路。站在山顶望去,遗址外形轮廓大致清楚,特别是遗址南部一平台由于距地面较高,其踏道和南壁基本上暴露在地表,由于长期受山水冲刷,以及年久失修,坍塌损坏严重。

二 地层堆积

根据叠压关系,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为四大层六小层:第一层为近现代堆积层(1AJB),第二层为耕土层,第三层为明清及辽金时期文化层(3A、3B),第四层为北魏时期文化层。遗址文化层堆积夯土台上较薄,夯土台下较厚。现以探方T008东壁剖面为例并结合其他探方资料,说明地层堆积情况图三)。

第1层∶表土。可分为两层。A层,厚5~25 厘米。地表散乱堆积人为和自然的玄武岩碎块、碎屑、浮石、杂土和少量生活垃圾、碎砖块。B层,厚10~20厘米。土质坚硬,灰黄色,夹杂玄武岩碎屑、碎块,内含各种杂草、灌木等植物根系。

第2层;耕土。厚25~30厘米,土质较松散,浅灰黑色,荒置多年。

第3层;黄褐色土。厚 15~20厘米,又分为两小层。3A层,厚10~15厘米,夹杂有少量明清青花瓷残件和黑釉、酱釉、缸、罐、瓶等粗瓷残片。3B层,厚5~15厘米,灰黄色土,伴有草根、碎石及辽金陶瓷片等杂物。

第4层∶白灰色土。厚25~40厘米,上部土质较粗.夹杂物较多,下部土质较细是文化遗物主要出土位置。出土遗物以北魏时期的布纹简瓦、板瓦、细绳纹砖块为主及少量北魏时期的化生童子纹、莲瓣纹和文字瓦当、磨光陶片等。同时出土了数量较多的辽金时期筒瓦和板瓦,这些遗物主要分布在遗址中部和北部文化层中。在塔基四周出土有北魏时期泥塑像和细绳纹砖。根据文化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这一层位属于以北魏时期文化遗物为主的包含有辽金文化遗物的堆积层。其下压着北魏夯土台基地面。

三 建筑遗迹

思远佛寺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西寺梁山南麓二级阶地后缘,由于山水冲刷和风雨侵蚀,台地东、西部沟壑纵横,特别是台地南部因侵蚀大部分形成了丘陵山地。基址由于靠近山脚,且处在山体中央位置,周围地貌相对比较开阔、平整,但水土流失严重。整体地形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10°~15。之间,遗址依地形建筑在坡地上。遗址平面布局整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包括第一层平台和踏道;第二层平台和踏道;山门;实心体回廊式塔基基址;佛殿基址;僧房基址(图四~六)。

(一)第一层平台和踏道

从建筑视角看第一层平台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整体抬高寺院建筑高度;二是取平了原山坡北高南低地形走向,为第二层平台建筑作基础的功用。

第一层平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7.8、东西宽57.4米,面积5039.72平方米。以一平台东壁为准,方向185。。平台南壁残高1.8-2.6米,包边用比较规整的未加工的块状玄武岩和浮石垒砌,由下自上内收约10。,转角处使用了加工过的玄武岩条状石料砌成。东西壁依地形南部高北部低,南部残高与南壁相同,北部残高50厘米。包边使用的是未加工的块状玄武岩和浮石,堆砌成45。斜坡状,至平台地面转角处使用了加工过的块状玄武岩砌成。北壁残高50厘米,倾斜度与东西壁相同。包边所用石料除转角处外直径在20-50厘米之间,平台四周包边以内回填玄武岩、浮石和三合土分层夯实。地面为三合土分层夯筑,厚约20厘米,平整坚硬。

在北壁中部约25-30米宽位置似为一条通道,由一平台水平方向延伸至山脚并略有抬升,与山角锯齿形御路对接,通往山顶。通道部分未进行发掘,损坏严重,面貌不清。

踏道位于第一层平台南部。分为二层:第一层踏道东西向,斜坡形,坡度10。,全长26、残高1.95、起步处宽8米。斜坡向上逐渐内收,上部宽5.4米。踏道上部为一个约10平方米的小平台。第二层踏道南北向,为凹进式,阶梯形,宽5.2、残高0.7米。凹进处两个边壁保存较好,原阶梯阶级残损。

第一层踏道包边用未加工比较规整块状玄武岩垒砌,由下至上内收约10。。第二层踏道包边用加工过的块状玄武岩砌成阶梯形。踏道包边以内分层回填玄武岩、浮石碎块和三合土混合分层夯实。

(二) 第二层平台和踏道

第二层平台是直接承载寺院建筑地基基础,质量相对第一层平台工艺精细、坚固。

第二层平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5.8、东西宽35、高2.5米,面积1603平方米。依平台东壁为准,方向185。。平台四周包边用玄武岩加工的石条错缝垒砌。石条长短不等,长度60-80.宽40、厚35-40厘米。平台四壁垂直与一平台成90。直角,平台四周包边以内回填物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地表层,用三合土夯筑,表面平整坚硬,厚约30厘米;第二层用玄武岩、浮石碎块和三合土分层夯筑,厚约220厘米。

踏道位于第二层二平台南部中间位置。南北向长12、宽4.8米,斜坡阶梯式,坡度约11。,阶梯损坏,残破不清。踏道包边用材与第二层平台包边用材一致。踏道包边以内回填物、回填方法与平台一致。

(三) 山门

山门位于第二层平台南部凸出的小平台位置,平台东西长8.8、南北宽3米,高度与二平台相同。平台包边用材与二平台包边用材一致。

平台上发现山门柱础石2件,未移位,均为砂岩,方座覆盆式。覆盆顶部直径35、底部直径56、高8厘米;方座边长62、方座高露出地表部分高10厘米,嵌入地基部分未作測量。柱穴直径10厘米,山门面宽以两柱础石柱穴中心间距为3.6米。

(四)塔心实体和环塔心殿堂式回廊

位于二平台南部,中央位置,坐北朝南,南与山门在同一中轴线上。是寺院建筑主体工程。正方形,边长约18.2米,占地面积约331.24平方米。发掘清理出来的塔基,主要包括塔心实体;环塔心殿堂式回廊建筑遗迹两部分。从整体看,塔基保存基本完整,建筑结构比较清楚。

1.塔心实体直接建于第二层平台夯土地面上,用未加工过的玄武岩石块与三合土垒砌,分层夯筑,塔心实体基部作正方形,南北残长12.05、东西残长12.2、残高1.25米。现存实心体上部已毁坏,残存形状呈覆斗形。

在塔心实体北侧,2米位置清理出砂岩加工的石条砌成的台阶一条,残长720、宽40、残髙15-20厘米,嵌入地基内约8~10厘米。

2.环塔心殿堂式回廊分布于塔心实体四周,发掘清理出土柱础石6件,分别在塔心实体西南角2件(已移位),塔心实体东侧4件。柱础均为砂岩,方座覆盆式,覆盆顶部直径54、底部直径64、高8厘米;方座边长61、座高25、通高33厘米,柱穴直径10厘米。由柱础石分布情况可知,塔基回廊四面,每面开间五间,共计二十间。以柱穴中心测量每间面阔约3.3米,中间一间为回廊入口,面阔约5、每边长18.2米;进深以柱穴中心距实心体底部测量3米。没有设置隔断墙遗迹,形成环塔心式回廊,可绕行塔心实体一周。

回廊内清理出土有少量平铺地砖,主要分布在实心体东西两侧,同时在实心体东侧偏南回廊的柱础之间发现立砌砖一层,略高于平铺地砖。另外在实心体东南角发现少量方砖,异形砖(T形砖)。塔基发掘出土遗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筑材料,包括北魏时期板瓦、筒瓦、瓦当。另一类是佛教题材的彩色泥塑残件,主要散落在塔基回廊的四周。

(五) 佛殿

位于第二层平台北部。坐北朝南,南与塔基在同一中轴线。清理岀土柱础石4件,分布在佛殿西侧,均为砂岩,方座覆盆式,覆盆顶部直径54、底部直径65、高10厘米;方座边长72、高25、通高35厘米;柱穴直径12厘米。佛殿柱础石是寺院使用柱础中最大建筑构件。从柱础石分布情况可知,佛殿面阔7间,东西长约21米,开间面阔以柱穴中心距测量约3米;进深2间,以柱穴中心距测量约6米;佛殿占地面积约126平方米。未发现隔断墙遗迹。

佛殿发掘出土遗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北魏时期板瓦、筒瓦、瓦当;另一类是辽金时期板瓦、筒瓦、瓦当。以及北魏时期陶制脊饰残件等遗物。

(六) 僧房

位于第一层平台西北角位置。清理出土有土坯砌成炕洞三行;灶台一个;保存有大量火烧后留下的灰烬和有烧灼痕迹的土坯。炕洞残长5.5、宽・3米;灶台残长1.7、宽1.1米;僧房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土坯长35、宽25、厚4厘米。

在炕洞南侧清理出土少量北魏陶罐碎片和兽骨。

四 出土遗物

发掘岀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主,大量集中在第二层平台下东、西两侧,平台地表上面发现数量较少。建筑材料以灰色素面板瓦和筒瓦为多,还有瓦当、柱础、脊饰以及兽骨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工具、生活用具、雕塑品等。

(一)北魏遗物

(1)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瓦当、脊饰、柱础石等。板瓦和筒瓦均为灰色素面,未磨光,大部分为残块(表二)。

板瓦是建筑材料中发现数量较多的一类。泥质灰陶。平面呈梯形,截面为弧形,灰色素面,凹面有布纹。依据制作工艺与规格不同,可分为二式。

I式前沿捏成波状花边oT014:1,长41、宽31-34,厚2厘米(图二二:10)。

II式前沿无波状花边。T014:2,长度不清,宽38、厚2厘米。

筒瓦泥质灰陶。截面为半圆形,瓦舌内凹,舌平面呈梯形。凸面为灰色素面,凹面内壁有布纹。外表光滑,略呈青灰色或灰色。部分筒瓦带有残瓦当,并在瓦脊中央有一方形瓦钉孔。依据制作工艺、规格可分为二式。

I式带有残瓦当和瓦钉孔oT016:1,残长26.3、瓦径14.5、厚2厘米。瓦当为双莲瓣纹(图八)。

II式T016:2,残长39、瓦径15.7、舌长3.5、厚1.6-2厘米。

瓦当泥质灰陶。模制。边轮凸起。当面装饰文字、莲瓣纹、化生童子纹等。匀为残块。

文字瓦当7件。当面均为四字阳文,皆有井字形方格,文字上下左右等距离分布。文字内容与当面纹饰有所不同。

“万岁富贵”瓦当4件。当面设“井”字格,中央与四周有孔钉五枚。文字均为隶书,按文字大小可分为二式。

I式T011:2,隶书,仅存三字,字体较小。灰黑色,当面磨光,直径约16、沿宽1.1厘米(图七、二二:1)。

II式T010:5,隶书,字体较大,灰黑色,当面磨光,直径约18、沿宽1.5厘米(图九、二二:2)

“口流口口”瓦当2件。当面设“井”字形方格,中央与四周有孔钉纹。文字为隶书,仅存一字。T003:1,灰黑色,当面磨光。直径约15、沿宽1.5厘米(图一〇、二二:3)。

“□贤永口”瓦当1件(T004:9)。当面设“井”字形方格,中央有一枚较大乳丁纹,四周有四枚小乳丁纹。文字为隶书,仅存二字。灰黑色,当面磨光。直径约18、沿宽2厘米(图一一、二二:7)。

莲瓣纹瓦当5件。瓦当表面以莲瓣纹饰为主。依据当面纹饰可分为三式。

I式宝装莲瓣纹瓦当1件(T006:4)。灰黑色,当面磨光,当心饰一枚乳丁,乳丁外有一道弦纹,外围饰宝装莲瓣花纹。直径约15.2、边沿宽1.2厘米(图一二、二二:4)。

II式宝装莲瓣连珠纹瓦当1件(T006:5)。灰黑色,当面磨光,外围饰宝装莲瓣花纹,边沿饰二道弦纹,弦纹中间饰连珠纹。直径约14、边沿宽1.8厘米(图一三、二二:6)。

III式宝装莲瓣空心连珠纹瓦当1件(T005:!)□灰黑色,当面磨光,当心饰乳丁一枚,乳丁外围饰宝装莲瓣纹和空心连珠纹各一道。直径约14、边沿宽1.2厘米(图一四、二二:9)。

宝装莲瓣化生童子瓦当3件。瓦当表面以化生童子为主。依据当面纹饰可分为二式。

I式宝装莲瓣化生童子瓦当2件。T010:9,灰黑色,当面磨光,当心化生童子手捧一净瓶,外饰双莲瓣一周。直径18、边沿宽1.5厘米(图一五、二二:5)。

II式宝装莲瓣绳纹化生童子瓦当形制与I式相同,只是边沿处为两道弦纹,弦纹中间饰绳纹。T011:2,灰黑色,当面磨光,直径17、边沿宽2厘米(图一六、二二:8)。

脊饰2件(T008:4)。皆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呈灰黑色。残件整体形象不清楚,可能是建筑物顶部晴吻之类装饰物的碎块。T008:4,表面有凹槽数条,略呈弧形。残长19、残宽17厘米(图三七)。

宝装莲瓣纹装饰件1件(T005:Do泥质灰陶,表明磨成灰黑色。中间为一方形孔。可能是瓦钉固定孔,周围饰双莲瓣纹。直径约15。方孔直径2.5厘米(图三八)。

砖 均为灰砖。按形制可分为方形、长方形、异形砖三种。

方形砖1件(T062:ll)。青灰色素面。边长45、厚8厘米。

长方形砖出土数量较多,青灰色素面。主要发现在塔基回廊四周,部分排列整齐,形制尺寸一致,为铺地砖。其余大部分散落移位。按形制和尺寸不同分为三式。T068:1,长30.6、宽15.2、厚4.2厘米。T062:12,长39、宽19、厚8厘米。T062:24,长41、宽20、厚8厘米。

异形砖(T形砖)5件。青灰色素面,表面磨光。T062:1,长41、宽26(大头)、18(小头)、厚8厘米。

覆盆式莲瓣柱础石1件(T080:Do残块。砂岩。柱础中心有圆形柱穴,覆盆顶部外沿饰莲瓣纹。覆盆顶部直径40、底部直径60厘米(图三九)。

石手夯2件。质地为玄武岩。T036:7,柄部呈圆形,底部为长方形。高30、柄部直径8、底部长14.5、宽12厘米(图二四:1、五一)。T040:3,柄部为一圆形木把插孔,一侧为平面,另一侧为半圆形,底部近似圆形。表面加工较粗糙,有加工刻制的竖向沟线。长22、宽12、柄孔直径3.4厘米。下部残(图二四:2、五二)。

2.生活用具 均为泥质灰陶,残片,器形有盆、罐等,数量较少。

灰陶盆3件。

T020:・7,敞口,平沿圆唇,口沿较宽,沿下部略有抬高,斜腹较浅,平底。体形硕大。盆外腹部饰凹弦纹、水波纹一道;盆内口沿部和腹部饰弦纹、绳纹二道,底部饰弦纹、水波纹和弦纹、绳纹各一道。T020:7,口径50.5、底径32.5、高10厘米(图二三:Do

T020:8,敞口,口沿外有一周突起。斜腹较浅,体形硕大。盆外腹部以斜划线间隔,饰有方格纹,腹下部饰二道挟断凸弦纹。内腹口沿下部饰弦纹、水波纹一道。口径70.5厘米(图二三:5)o

T020:9,敞口,圆唇,斜腹,平底。素面无饰纹。口径26、底径14.4、高7.8厘米(图二三:6)0

灰陶罐3件。按器形,饰纹,口沿可分为二式。

I式2件(T022:10)o盘口,颈部粗短,斜腹稍鼓,实足,足部外撇。腹部磨光,肩部和腹部有凸弦纹四道。T022:10,口径24.4、底径10.3、高21.8厘米(图二三:2)。

II式1件(T026:2)0宽平沿,圆唇,颈部较长。颈部偏下处饰凹弦纹、水波纹一道。口径20厘米(图二三:3)

4.彩色雕塑品思远佛寺遗址出土各种彩色雕塑品共计16件。主要出土于塔基回廊四周,在佛殿也有发现,全部为残件或残块。皆为泥质,手工雕塑,其色彩大部分因年久风蚀水浸已经脱落,极个别残存色彩痕迹。根据头像大小按比例估计雕塑像身高在50-70厘米之间。因其是贴附在墙壁上的高浮雕艺术品,或头部或身体的背面或侧面匀切成为平面。按出土雕塑品的部位,可分为头像残块、身像残块、装饰残块、服饰残块、其他残块等五类。

(1)头像5件。分为菩萨头像和飞天头像。依据形象不同,菩萨头像3件。分为二式。飞天头像2件。

菩萨头像

I式1件(T043:Do头部基本完整。通高13.2、头长11.5、宽10.7厘米。头戴宝冠,宝冠上部装饰残缺,下部饰连珠纹一圈,中间为一桃形装饰物,面部丰腴,长眉细目,眼角悠长,耳门轮廓形象逼真,耳垂上戴莲瓣形耳饰。颈部有一方形插孔,孔深10厘米(图二五:1、四一)。

II式2件(T059:Do仅存头部右半侧。通高11.5、头长9.8、宽6.5厘米。发型中分,头顶右侧存一发髻,髻后倾,根部用带扎束后飘,顶部为双弦纹间隔的两道连珠纹装饰。眉脊微微隆起,眼角长。耳部轮廓、耳窝清晰完整,耳垂上戴莲瓣形耳饰(图一七、二五:5)T059:2,仅存头部左半侧。通高10.5、头高7.8、宽8.1厘米。头顶部残缺,头发后背,高鼻,两嘴较深,耳门轮廓清晰,耳垂上带一莲瓣形耳饰(图一八、二五:3)

T062:1,仅存面部右侧,基本完整。通高11.6、头长9、宽9.5厘米。发式自额头以上向后有序飘逸。头形浑圆,面相稚嫩,五官娇小,模样如孩童。长弯眼,眼角细长,嘴角窝较深,面带微笑,面部有四个圆形小凹坑(图二五:2、四。)。

T047:4,头顶发型残缺,面部左半部基本完整。头长9.5、宽9.2厘米。左鬓发梢弯曲向面,耳后发缕向头后卷曲。面部圆润,小口,嘴角微微上翘,鼻梁处有一条形装饰物.弯眉通到鼻梁处,细眼,眼角悠长。面部表情庄重(图一九、二五:4)。

(2)身像残块共4件。菩萨装依服饰装饰分为三式。

I式2件。披帛自双肩垂于胸腰两侧,袒胸。TO70∶1,胸部残块。残高10.2、残宽11.4厘米。颈部戴项圈,下垂一"铃"状坠饰。右手握飘带,手腕上戴空心连珠纹钏(图二五∶6、四二)。T059∶1.胸部右侧残块。残高l1.2、残宽7.8厘米。颈部残存缨络痕迹。右手握飘带,手腕上戴凹弦纹钏(图二○、二五∶7)。

Ⅱ式 1件(TO70∶2)。胸部右侧残块。残高10.8、残宽6.6厘米。披帛自肘部向上弯曲,上臂藏于披帛之内,手握莲蕾枝。披帛残存赭石色彩(图二一、二五∶10)。

Ⅲ式 1件(T051∶1)。右膝部披帛残块。残高10.2、残宽6.6厘米。右手五指平展于胸前,膝部隆起弯曲,似呈跪坐状或为交脚状。膝盖上有裙装凹线纹(图二五∶11、二八)。

(3)手臂 2件。手臂部残块。臂作圆柱状,上臂较粗,腕部较细,表面光滑。TO35∶4.残长7.6、残宽8.3厘米。前臂及手部基本完整。前臂内曲,双手合十于胸前。上臂至肘部披帛一段(图二五∶9、二九)。T035∶5,左手,残长13.2、残宽9.5厘米。造型稍大,手指纤细修长,手握莲蕾,小指稍有弯曲,虎口部位露出莲蕾瓣(图·二五∶8、三O)。

(4)耳 1件(TO39∶2)。耳局部较完整。残长5.8、残宽3.9厘米。耳部轮廓清晰,耳窝下凹,耳垂上戴圆饼形耳饰(图二五:12、三一)。

(5) 脚耻1件(T039:3)。残块,残长4.5、残宽5.5厘米。残存四指表面光滑圆润,指甲部位形象逼真(图二五:13、三二)。

(6) 装饰件2件。分为兽面式和双莲瓣式两种。

兽面式装饰物1件(T039:4)。残长12.5、残宽10.5、直径约14厘米。残存兽骨右下侧。上眼睑呈角状,眼珠突岀,鼻高突,两翼弯曲,下部右侧有一缕须毛,犬齿外露,门齿排列整齐。口中似喷吐的空心连珠状装饰物由竖线间隔(图二六:1、三三)。

宝装莲瓣式装饰物1件(T061:2),残长11.5、残宽6,5.1径约15厘米。残块边沿为双莲瓣图案,中间为圆形装饰。表面残存着赭石色(图二六:2、三五)。

(7) 服饰残块共25件,皆为衣纹残块。残碎严重,难以辨识具体部位,大部分为披帛残段。衣纹用凹线表示,纹理简练(图三四)。

(8) 其他塑件2件oT061:7,残长9.2、残宽7.3厘米。为一块墙皮和高浮雕塑像结合部位残块(图三六)。T006:1,残长11.5、残宽9.1厘米。为一残块墙皮,边沿呈一带凸棱的斜角,与边框形成咬合状,使其不易脱落;表面平整,塑像贴附其上。

5.石造像残件2件。砂岩。匀为残块。T069:1,残长35.5、残宽17、残高4厘米。仅保存原长方形柱状体的截面残段。四面雕刻,A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雕莲花座上结蜘趺坐小佛像五尊,只保留腿部,高度约5厘米左右(图二六:7、四三)。下层雕花盖五个,中间雕连珠纹。B面和C面内容相同,单凸线雕刻成孤线纹,包括残缺约为七组,弧线中间为竖连珠纹(图二六:5、6、四四、四五);D面,残留一小块纹饰,无法辨认(图二六:8、四六)。T012:3,残长15.5、残宽13、残高6.5厘米。仅存一面雕刻。有花瓣3枚,上刻一道阴刻线(图二六:3、四七)。T018:1,残长6.6、残宽5.7厘米。兽面残块,仅存眼部及上颌牙齿部位。阴线刻眼毛至眼角向上弯曲,上眼帘线呈弧状;上颌残存牙齿五枚(图二六:4、四八)。

6.动物遗骸头骨1件(T012:1),肢骨、脊椎骨及碎骨片若干。头骨上颌骨基本完整,下颌骨仅存右半侧。内齿带相当发育,前后形成两个显著的突叶。硬腭向外延伸至翼骨中央。听泡呈三角形,为典型的獲亚科动物。下颌的上升枝冠状突顶部呈尖形。经鉴定为狗罐遗骨,部分肢骨上有砸击、切割痕迹(图五三、五四)。

(二)辽金遗物

1.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砖和瓦当。

板瓦发现完整板瓦4件。残片数量较多。均为泥质灰陶,质地较为粗糙。平面呈梯形,截面为弧状,表面光滑。依据工艺不同,分为二式。

I式2件。凸面为灰白色素面,凹面有布纹,前沿滴水饰齿纹、弦纹,沿下部按压成水波状边饰oT017:4,通长38.5、宽35.5~20、厚2.5厘米(图二七:2、四九)。

II式2件。质地、颜色、尺寸与I式相同。前沿无滴水及纹饰,两头切割成齐边。

筒瓦完整筒瓦11件,残片数量较多,均为泥质灰陶,质地较为粗糙。截面为半圆形,表面光滑,凹面有布纹。表面呈灰白色oT012:11,通长36.5、瓦径15.5、舌长1.5厘米。兽面筒瓦3件。制作规整,当面磨光修理。宽边缘,当面模印兽首,面目狰狞,瞪目、张口、立耳。周饰连珠形纹饰。T013:3,后接筒瓦,当面与筒瓦夹角约为100。,直径16、缘宽3.5厘米(图二七:1、五O)。

砖6件。均为灰陶。只有长方形砖。素面,灰白色。T013:10,长32.2、宽16、厚5.8厘米。

2.生活用具只发现陶钵1件。

陶钵 1件(TO24∶4)。泥质黑灰陶。口沿顶部有一周突起,斜腹,较浅,平底。口径 16.6、底径11.4、高6.2厘米(图二三∶4)。

小 结

冯氏陵园始建于太和三年(479年),完工于太和十五年(491年)前,历时十三年。而陵园选址,总体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施工应在冯氏复临朝听政,承明元年(476年)之后,陵园正式开工之前的约三年时间内。

思远佛寺是陵园总体规划中的首期(一期)工程(表一),同时从占地规模,技术含量,建筑艺术上分析又是首期工程的重点工程。按《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三年实施工程项目共有三项,"六月辛未……。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乙亥,幸方山,起思远佛寺。"太和年间正当冯氏听政时期,属平城时代的最后阶段,从宗教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建筑与文化艺术的成熟,是北魏王朝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在此背景下冯氏建造陵园,并把佛寺建入陵园,自然出于冯氏有意安排,并有着深刻的宗教、政治、社会的原因,就思远佛寺建筑艺术而言,应该是代表了平城时代的最高建筑艺术水平。

附记;此次发掘工地负责人解廷琦。参加发掘的人员有;解廷琦、胡平、焦强、马玉基。线图由王文岗、曹臣明、胡平绘制,照片由胡平、周雪松、崔彦村拍摄。发掘期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离正刚、戴尊德等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动物遗骸的鉴定得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教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执 笔∶胡 平

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遗址发掘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