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学考博参考书真题分数线经验

2023-08-27 09:59 作者:名校考研帮  | 我要投稿

(1)有些院校内部信息,官方是不会公布的,比如材料审核标准,复试面试评分标准,论文要求,教育背景等。

(2)不管是博士考试还是申请考核制,论文都是硬实力。所以有读博意向的硕士期间一定要不遗余力发论文,多出科研成果。最好是提前两年就开始准备。

(3)名校博导名额紧张,基本都是1-2个。每年报考前导师基本已经预定好了人选,联系比较晚的需要排队等,再等1年2年甚至3年。所以有志读博的一定要要做规划。

(4)博士报考,考试成绩的决定性并不是很大,综合实力+院校资源关系,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5)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实行“申请-考核”制,申请资料撰写(学术简历+研究计划+其他资料)很重要,之后才能联系导师“套瓷”,还有就是命题规律和侧重点,这些都是育明辅导内容。

   

 

一、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学考博导师信息、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研究方向及内容: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国际传媒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传媒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传媒教育制度国际比较研究;传媒教育国别研究;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传媒教育国际评价与竞争力研究;全球传媒教育与文化战略比较研究;传媒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国际比较研究;全球传媒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研究。

高等教育政策和管理高等教育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的理性与文化等。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大学治理、校长领导力、双一流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学术职业、教育公平等。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国别和比较视野下的各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导师信息:顾建民、韩双淼、黄亚婷、陆彬蔚、眭依凡、王莉华、张应强

考试科目: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招生人数:教育学一级学科拟招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16人

二、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学考博参考书目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学考博招生简章

一、组织机构

教育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管研究生工作的系所负责人、研究生教育科负责人组成。根据学校总体方案、年度工作规划制定本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方案。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总体方案、年度工作规划制定本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方案,包括制定博士生招生简章和“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选聘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委员会主任及成员、审核拟录取名单、监督检查博士生招生方案实施情况并受理学生申诉。

组 长:阚阅、吴巨慧

副组长:李艳、崔倩

成 员:陈胜、胡亮、王莉华、屠莉娅

申诉与咨询联系人:苏洁

联系电话:0571-88273714

联系邮箱:sujieangela@zju.edu.cn

学院按教育学、体育学一级学科分别设置博士生招生委员会,由5名及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导师组成,设主任1名。博士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实行集体负责制,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材料审核办法、综合考核办法;组织材料初审,确定进入复试考生名单;组织复试考核,根据复试考核办法提出拟录取考生名单。

按学科设置初审专家组和复试专家组,负责相关材料评审与复试事宜。初审委员会由不少于3名专家组成;复试专家组由不少于5名具有本学科副教授(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设组长1名。

二、计划招生指标

教育学一级学科拟招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16人,体育学一级学科拟招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10人,以上名额均包括申请2022年秋季入学硕博连读生;不含直博生和各类专项计划考生。

三、材料初审与复试名额

教育学院统一组织基本报考条件和资格审查,进行材料预审。资格审查合格且材料预审通过者,提交各学科进行复核并初审。初审专家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背景、外语水平、研究能力、学术伦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初审满分值为100分,初审内容包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根据开题报告和论文摘要)、外语水平、学术水平、研究计划和专家推荐意见、综合素质等。初审专家独立打分,以平均分计为考生的初审成绩。

对初审成绩60分及以上的考生进行成绩排序,在通过初审人数充足的情况下,按不低于1:1.5(即计划录取名额:复试人数)的比例确定进入复试考生名单,与复试候补名单一并在教育学院网站公布。如复试名单中有考生放弃复试,则从候补人员中依次替补。

申请2022年秋季入学硕博连读的学生,符合《教育学院硕博连读申请与审核管理办法》申请条件的,经学院审核同意后,与“申请-考核”考生一同考核竞争、择优录取。未经学院审核同意,不得参加复试。

四、资格复查

考生须按照要求及时、如实地提供相关材料,如有不能清晰辨认、未能有效佐证等情况,教育学院有权视作资格复查不通过。所有复试考生均须通过资格复查,未通过的考生将取消复试资格。对伪造证书和提供不实材料者,一经发现即取消录取资格。

所有复试考生须按照复试通知要求,于规定时间内在钉钉(DingTalk)中上传以下材料原件的清晰扫描件:

(1)有效身份证正反面;

(2)考生身份证明,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证明(三选一):

应届生上传中国学信网的《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境外生提交学籍证明)、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资格保证书(见附件);② 往届生上传前置学历、学位证书,提交前置学位证书线上查询结果(http://www.chinadegrees.com.cn/)和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https://www.chsi.com.cn/xlcx/yb_bgys.jsp),国外获得学位者同时上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③ 在读博士研究生上传培养单位“同意报考证明”(见附件);

(3)现役军人上传所在军区政治工作部门同意报考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证明。

五、复试形式和要求

复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衡量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学术水平、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必要环节,所有拟录取的考生均应通过复试。

(一)复试时间

考生须按照我院复试安排和相关要求准时参加复试。复试名单拟于2022年2月中旬发布,复试时间初定于2022年3月中上旬,复试名单、具体安排见我院后续通知。如因疫情等特殊情况,复试时间和方式将作酌情调整。

(二)复试形式

为了保障师生健康、减少人员聚集,复试的组织形式为“双机位”网络远程复试,以钉钉作为面试平台。

视频复试操作指南详见“研究生招生视频复试考生须知”(见附件),考生须用报考时填报的手机号注册钉钉账号、完成实名认证。若原报考手机号已不能使用,需尽快联系我院研究生教育科,经审核后更换手机号。

(三)复试内容及方式

复试内容包括考生个人陈述、问答两个环节,每生不少于30分钟。个人陈述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个人经历、学习工作或科研业绩、攻读博士研究计划、个人专长等,可结合PPT汇报。

(四)复试考核

复试采取综合面试方式,从全方位考核考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学业基础、科研能力、培养潜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复试满分值共为100分,合格分为60分,面试成绩取复试小组各成员打分的平均分。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注意事项

1.请考生提前下载好“钉钉”程序,并熟悉相关操作;

2.复试顺序由复试工作组随机抽签形成,并于复试前告知考生;

3.请确保复试当天电话畅通,并选用稳定的网络接入视频参与复试;如复试过程中遇网络中断并无法立即恢复的情况,由专家组决定是否通过电话语音继续复试;考生出现长期不响应或多次中断的情况,由专家组决定是否取消复试或给予重新复试机会。

六、录取办法

1.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包括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初审与复试满分值均为100分,合格分为60分,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各学科根据考生综合分的排序,其中初审成绩占30%、复试成绩占70%,在学科录取额定数内确定拟录取名单。

综合分=初审成绩×30%+复试成绩×70%

3.体检合格,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除满足以上条件外,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民厅〔2021〕1号文件相关要求和招生指标综合测评,择优录取。

5.拟录取名单及有关复试材料提交学院,经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送研究生院。

七、破格与调剂

对招生专业提出破格进入复试需求的特殊情况,以保证质量为前提,材料提交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进行审核。未经审核同意的破格考生一律不得参加复试。

生源不足或未招满的专业按学校要求接收调剂,必须是我院一级学科内专业相近的二级学科之间,由上线生源富余的专业调往缺少生源的专业。调剂须经调出、调入专业协商同意后,由学生本人提交申请调剂的书面报告。

八、体检

拟录取考生须按照教育部相关体检文件要求,自行去当地二甲及以上医院体检,体检项目一般应包含:内科、外科、五官科、眼科、身高体重、血压、血液检查(肝肾功能)、胸片等。

体检表于2022年5月20日前(包括直博生)寄至我院研究生教育科,体检合格者发放录取通知书。如有特殊情况考生须及时与我院联系。

九、调档政审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我院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思想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印章。审查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录取通知书。

除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等专项计划外,我院不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学术学位博士,拟录取考生全部档案调入学校(其中原在职人员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辞职及停薪证明)方能正式录取。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等专项计划录取前均需签订相关培养协议。

十、博士生收费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规定和浙江省物价部门的核准,我校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全日制博士学费标准为1万元/生·学年。

资料

高等教育学客观知识点梳理(上)(1-6章)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9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形、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5世纪)

1、古希腊雅典时期:

雅典大学:研究“七艺”(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

代表人物:“希腊三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  

(官私合营、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代表人物:孔子、老子

 

 

(二)雏形阶段(12世纪初)

1、欧洲中世纪大学: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形

分科大学:

萨莱诺大学(1137年)、波伦亚(1158年)

巴黎大学(1150年)、牛津大学(1168年)

剑桥大学(1209年)

 

(1)两种基本类型:

行会:商人和手工业者行会

学者行会是模仿的产物,是中世纪大学的原型

行会组织方式是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学术活动组织的最重要影响力量

学生大学(学生行会):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

教师大学(教师行会):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2)学科:文学、法学、神学、医学

(3)特点:高深专门学问

 

2、中国汉代的太学、唐宋的书院教育

董仲舒

唐、宋的书院教育: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79个字,中国高等教育史人文阶段集大成的代表作

岳麓书院(1015年):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前身

古代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崇阳书院、应天书院

 

 

(三)成型阶段

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

1、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在制度上衔接,即把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

 


2、十九世纪后期:自由教育派与科学教育派之争

(1)传统大学的教育理念

英国,纽曼,自由教育,“象牙之塔”

观点:

用古典学术与文化来造就新人

大学要与社会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

 

(2)科学教育: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向

斯宾塞:近代自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

观点:

  古典人文教育对人的生活没有直接用处,是花哨摆设和虚文华饰。人文学科应放在学校课程的最底层,科学课程应该居于所有课程之首。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教育在传统的大学里站稳了脚跟

 

(四)完善阶段

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

 


1、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

1810年  柏林大学  “洪堡理念”

“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原则

提倡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强调“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独立与自由统一”,突破了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2、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

20世纪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社区学院)

1862 年,美国国会《莫雷尔法案》: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

19世纪20年代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注重把科研成果推广到社会上应用

威斯康星思想 :大学必须为地方发展服务 

 

3、1898年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 ,“985工程”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主要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规模化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说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

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接受中学后教育的适龄人口达到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24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二)中心化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大学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和孵化器

大学从“象牙塔”走向“服务站”

 

(三)综合化

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国际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提出未来人才的三张“教育通行证”即:

“学术通行证”、“职业通行证”“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

“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

 

(四)国际化

美国争中国的高考生源

 

(五)职业化

美国的“社区学院”

我国教育部: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招限制在3%以内

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    

 

(六)终身化

实现“终生教育观”的五个转变:

观念:从注重“学习结果观”向重视“学习过程观”转变

动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内容:从知识习得到创新能力培养

形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学习

结果:从“学历教育”到“学力教育”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学考博参考书真题分数线经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