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给那些想买计时车的人的一些经验分享

2023-07-07 20:48 作者:情牵T三世  | 我要投稿

接连看见几个想买计时车的吧友问询车架大小,对信息不全也不愿意飞艇的情况无法发表意见,也不愿意掺和因果,只想写点其他方面的内容。

适用于不打算参加,或者没资格参加UCI规则内的个人计时赛的车友。希望看完之后能够给准备换铁三计时车的人一点新的思路吧,感觉很多年没有人做过相关内容了。

写在最前,每一个准备买铁三计时车的人都应该去做fitting,因为设定逻辑不一样,大组车那些设定坐垫的公式或方法都不适用于TT姿势。在TT把位置上,肩肘的可活动范围非常小,姿势比大组车更固定,身体代偿能力也被限制,错误设定带来的疲劳和损伤可能更快出现。

TT姿势相对大组车姿势,是一种相对向前倾倒的姿势。在这种姿势下,大组车的建议设定方式统统失效。如果连基础的尺码和设定都搞不明白,说实话已经可以选择放弃了,任何使用大组车思路去设定TT姿势的方案或者建议都是在耍流氓。

我估计很多人买计时车的原因是帅,考虑的是外观方面的问题,如果只考虑买来摆着看,跨上个拍个照,那么有钱可以随意购买。

但凡考虑到一些具体的使用,我都是不建议购买UCI规则内的标准计时车的,那些愿意搭配气动组件的另当别论。

最大的问题是UCI规则限制下的计时车,在车辆设计方面已经全方面落后于铁三车,许多计时车甚至十年不更新照样拿冠军(点名某捷)。因为规则内的最优解是有限的,车厂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有限的规则内始终翻不了天,整不出什么跨时代的大活,近几年值得说道的也只是TT把从原来的双柱进化成了单柱,但也不是全部。

如果把所有UCI规则内的计时车统一换成黑色无logo涂装,可能一眼看过去,恍惚间都是同一台车。

另一个可能不太好的消息是,因为受众小,限制大,研发的性价比低,很多计时车在停止更新的同时并不会做很多码出来。

以SHIV TT Disc 2020举例,四个码,后三个码的堆高一毛一样,就前伸上有点差距,在可调性上可以认为只做了两个码。

不知道是不是信息源有误,也不确定是不是个例,我写的时候想举个例子才发现这件事,我决定以后碰见问车不主动提供完整几何表的情况,一律保持沉默。

但铁三版的SHIV Disc却没有这种问题,也许设计师认为计时车就应该趴的最低?

Specialized Shiv TT Disc 2020

在铁三领域却不一样,在卸下UCI规则限制之后,各种设计天马行空的超级铁三车百花齐放。在无限制的前提下管型可以随意设计,还能扩展出各种内置外置的气动组件,容纳大量的水,能量补给,维修工具。无立管的cervelo p5x,压路机前叉的ceepo shadow r,无上管的giant cadex tri,后置大水箱的sw shiv disc,怪异的scott plasma 6……都是些极致气动还有大容量储物的设计

plasma 6的储物功能

这些要素回到UCI规则之内,是要统统被ban掉的。

抛开铁三与计时车的设定区别,从这一点上,计时车已经不适合长距离骑行了。计时车没有原厂气动组件,许多情况为了有限规则内的气动性,连水壶都要为气动考虑而不是为车手补给考虑。

当然这是因为它的设计初衷只是为了短程的成绩,这也是计时车的应用场景,作为无法发挥其短程性能的普通爱好者,这种场景变成了短程市区内的装哔,说好听一点是低强度使用,只能发挥其外观“优势”。如果想去跑的稍微远一点,哪怕体力充足,水也不够喝了。
如果添加第三方的组件来扩展携水量和储物能力,外观上也不会很搭调,整合性也差,有些计时车也没有预留安装孔,对比那些原厂就带各种内置外置功能的铁三车,天然略逊一筹。


一旦使用场景变成了短程市区装哔,有些设计就变成了累赘。

顶级的计时车整合度很高,清一色整合头管,清一色出厂STS,这意味着飞机把的高度非常低。在不能稳定使用TT把的复杂道路上,想捏刹车控制速度就要趴的非常低,可能躯干高度比趴TT把高不了多少,低速控车是非常考验能力和体力的一件事。

另一个连带后果是,视野受限。纯计时的设定会使得躯干角度过低,抬头也无法获取足够的视野。说严重一点,在数年的计时车使用上,我从来没看见过天空。

即便是抓刹把位置,也只是勉强获取到完整的路面信息,代价是我需要持续稳定的训练颈部伸展肌群,不能摸鱼。

此时我的飞机把落差是135MM。


最激进的时候使用过一个下沉式的飞机把,到刹把落差大概在170MM左右,此时从TT把切换到刹把,躯干角度没有任何变化。关键是我拥有使用这种设定的能力,可以稳定骑行两个半小时,在落差鄙视链里,我也能够站在顶端,向下随意大小便。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有机会参加规则内的计时赛,但这么多年过去我连一次正经比赛都没参加过,就算是正规组织的大组赛,也不会放铁三车和计时车进去。所以UCI规则内的个人计时赛或者团队计时赛,想想就行了,真有能耐参加的应该不需要看我这种分享。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2022年贝纳尔的训练事故,他骑着计时车追尾大巴致重伤,就属于计时车追求气动导致视野受限的案例。

于是现在我完全不刁UCI。


现在的铁三计时车,已经把多年前降下去的肘垫加回来了,因为过低的躯干角度也会影响髋关节的发力,也不是趴低可以获得无限的气动收益,所以现在可以看见大环赛上各种堆上天的TT把垫块。而在铁三赛场上,甚至已经出现了肘垫0落差设定,比如挪威小胖的cadex tri,在贴吧估计就要被人喷车架买大了。

另一种角度上这种加高肘垫的思路给铁三计时车带来了大组车想都不敢想的可调性。大组车最多50MM垫圈,截管就失去反悔机会。在最新一代的铁三计时车上,肘垫的调整高度接近100MM,前后也是超大幅度可调。而另一种角度上讲,即便是买大了,买到了拉满垫圈0落差的车,也可以瞬间获得将近100MM落差。至于有没有使用这种落差的能力,那就不是我要关心的事了。

而飞机把想抓刹车的话,很遗憾,可能起步就是这么大落差,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有部分车型可能会配置下沉式的飞机把,可以反装变抬升,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这个问题,就是那个外观嘛…变成了另外一种极端,刹把极端的高与极端的低,也不知道他们还提不提供水平的飞机把。


不管是铁三还是计时,在设计之初就只考虑赛场上的使用。赛场上没有堵车,没有红绿灯,没有电动车乱窜和各种瞎吉尔变道,所以换到一般户外开放场景,一切赛道上的优秀设计都会变成累赘。

这些不起眼的累赘,会随着路况的复杂程度逐渐放大,最终变成一种痛苦的折磨。

铁三计时车一定程度上不需要考虑可调性了,这是针对TT把来说的,很难买大,也很难买小,只是美丑,关键要看飞艇的结果。

但用来操控刹车的飞机把却因为整合度提升而变得更低了,针对飞机把来说,所有的铁三计时车都变小了,小了还不止一两个码。

如果你完全不在乎超低的刹把,不去人多的地方低速还频繁刹车,99%的时间都趴在TT把上面,那买小点也没什么,大不了垫圈上天。

如果不是,我只能说不卡裆的前提下买最大的那个。即便是这样,也基本不存在买大到不能骑的可能性。

对于姿势上的个人能力问题,比如核心能力,控车能力,反应速度之类的,估计很多人都说过了,跟车辆无关,我就不赘述了。


经过数年的累积,有了全新的理解之后,我换了台完全不刁UCI规则的铁三车。可以携带更多的补给,有更好的气动性能,关键是,可调范围控制在了我自己0落差与原来激进落差之间,根据需求自由切换。

这台车上设定的正确选择也可以把飞机把抬的很高,然后TT把放的很低,缓解了竞技与压马路的矛盾,同时在储物盒里放满零食,一次性带好几瓶水,在路上随时拯救饥饿,这是在计时车上完全做不到的事。

如果真的喜欢,或者铁了心要买,能买铁三车就不要选择计时车,没有UCI站台子的命,还要无时无刻去遵循对方的规则限制只是自讨苦吃。真要那么坚定的要买计时车就不要反复的问,但凡有一点犹豫,还是老老实实玩大组车吧。

放过自己,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至此,结束。





给那些想买计时车的人的一些经验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