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声小评:关于青年的定义
作者:冰海牧心

这两天有一个小讨论,问,什么算是青年?青年的定义是算几岁呢?
从 WHO 到教科文组织还有各国机构其实都给出过类似青年,中年,老年的定义。
每个人可能也有自己的定义,但可能这些定义都是不同的。
科学的讨论的确要讲求一个定性标准。
但定性本身其实并非是一种“真理”,它甚至也不具备科学的“可证伪性”。
定性更像是一种彼此约定的统一方式。
许多定性不是“天然正确”的,而是一种不证自明,或约定俗成的。
所以许多科学理论也是基于不证自明的公理或者约定俗成的定性。
我们日常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先把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定性也是讨论的基础。
否则,可能你说的“粥”就只指大米粥,而我说的“粥”却包括了“皮蛋瘦肉粥”和“鸡蛋海鲜粥”。
那就会陷入鸡同鸭讲。
而关于“粥”的准确定义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统一意见,当下讨论的是具体的哪一种定义下的“粥”。
同样的道理,当有人说“青年”的时候,到底是在讨论心智上的,还是健康上的,还是社会人文上决定俗成的,这就需要说清楚。
顺便一说,我们这代人的预期寿命很可能会超过 100 岁。
那么很显然相对于平均活不过 45 岁的古人来说,他们对“老年”的定义和我们的定义不应该是一致的。
这里要说的就是,这类定义,也应该随着各种时代背景的改变而改变。
注:科声小评系列内容,由科学声音的小编临时感想组成,不能算严谨科普,大家可以就事论事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