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肝郁气滞证


肝郁气滞:舌边红
主症:腹部胀痛,痛无定处
腹痛治疗多以“通”字立法。根据在寒在热、在气在血,确定相应治法。实者,急则治其标,宜“通”,即调血以和气,调气以和血;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下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均属“通”的范畴。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舌诊上焦:
胸闷憋气,夜眠不实:舌尖为心肺所属,舌尖红为郁火。
慢性咽炎:舌尖中部凹陷,多为慢性咽炎。
舌诊中焦:
胃胀,消化不良:舌中部为脾胃,凹陷则虚。
腹痛,得矢气则舒:舌边暗红,结合舌中部表现,为气机郁滞,经络不通。
舌诊下焦:
五心烦热:肾阴亏虚,虚热内生。

主症:腹部胀痛,痛无定处。
证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临床表现: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方疏肝理气止痛,可用于因肝气郁结,腹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
疏肝理气:柴胡10克、枳壳3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
缓急止痛:芍药30克、甘草10克。
行气活血:川芎2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腹痛的病理性质复杂
腹痛病理性质虽然复杂,但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腹痛的治疗原则(包括总的治法)
对于腹痛的治疗应根据辨证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确立治法(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因腹痛以“不通则痛”为常理,所以应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由于“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为何说“不通则痛”是腹痛的基本病机?
大凡不通,是指人体某一部位因积滞、痰湿、气滞、血瘀等阻碍气机,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这是“不通则痛”的机理。腹痛的病机,不离“不通则痛”,分述如下:
(1)外感时邪: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通而发腹痛;伤于暑热,或寒邪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以致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腹痛。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停滞胃肠,或寒湿内停,或湿热内蕴皆可致腑气通降不利而发腹痛。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或忧思伤脾,肝脾不和,可致气机不利,腑气通降不顺而发腹痛。
(4)阳气素虚:素体阳气不振,或久病阳气受损,阳气虚衰,无力鼓动气血,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腹痛;或由于阳虚,脾运失职,肾不主水,可致饮食、水湿内停,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发为腹痛。
(5)瘀血停滞: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亦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如何辨腹痛的性质?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黯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病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