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于公元前611年出生于米利都,死于公元前547年或公元前546年。他被认为是泰勒斯的学生,也很熟悉泰勒斯的观点。我们知道他对天文学、地理学和宇宙论感兴趣,制作了地图和天体图,还将日晷引入希腊。他的论著《论自然》只剩下残篇,这也是留存的最早希腊哲学著作,也是第一本用希腊语写作的散文著作。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比泰勒斯的思想前进了一步。首先,他试图将元素(水)解释为衍生物,而泰勒斯将其设为一项原则。其次,他试图描述生成过程的阶段。阿那克西曼德似乎也具有某种质料不可还原的观点,这表明了与其前辈所持有的具体的可感知的实体观念相比,他倾向于一种更抽象的思维方式。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事物的本质或者原则不是泰勒斯所假设的水——因为水自身必须进行解释——而是无穷或者无限,一个永恒不朽的实体,万物由这一实体产生,又归于它。他可能用其指向一种无穷的、充满空间的有生命的质料。对于这一无穷或者无限的本质他并没有进行具体界定,因为他将所有的性质归于这一无穷或无限。伯尼特列举了对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的解释[插图],这些相互冲突的解释是:(1)无限是一个混合物,事物通过分离从中产生出来——这一解释依赖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多少有些问题的段落,亚里士多德将阿那克萨戈拉的第一原则与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西曼德观点的结合进行了对比。(2)无限是不明确的、不确定的、在质上没有分化的质料——对亚里士多德的“不确定的潜在质料”的预知。(3)无限是处在可观察的元素之间的某种东西,例如空气和水或者水和火之间。这第二个解释虽然是模糊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但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可能如伯尼特所认为的,对这些观点进行调和是可能的。他素朴地推论道,无限就是无穷无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程度上不确定,否则无限就会在产生事物时被耗尽。
这一未经分化的质料构成的大团东西由于其永恒的运动而从中分离出不同的实体;首先是热的,然后是冷的,热的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包围着冷的,火焰的热量使冷的东西变成湿气,然后又变成空气,空气膨胀并冲破火球从而形成轮状的圆圈。这些圆圈的开口好像长笛的小孔,从这些开口中喷出火来,这就是天体,空气围绕着它们,使它们绕着地球运动。太阳是天空中最遥远的天体,其次是月亮,再次是恒星和行星。地球位于这一体系的中心,是一个圆柱体,这一点的唯一支持证据是地球通过其他的天体处于平衡状态。对地球的这一看法表达了一个模糊的认识,即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上和下。[插图]实际上,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论——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切实际的细节——预示了现代天文学的某些特征。
最早的生命是从湿气元素中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命中的某些种类离开水来到陆地上较为干燥的部分,并使它们自己适应了新的环境。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最初是鱼。阿那克西曼德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像他的宇宙论思考一样——也令人惊讶地具有现代特点。所有事物必定回到产生它们的原始质料中,然后反复循环产生新的事物。这就是早期思想中流行的世界交替轮回学说。按照阿那克西曼德的循环往复学说,无数世界在实际上可能是相继的而非并存的。就事物的这种变化而言,事物的创造是不公正的,它们窃取了无限,正义要求它们返回到无限。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循环往复的进程,从基本实体中分离出来,又回到基本实体中去。
转载自《西方哲学史》-作者弗兰克·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