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谈

很难得地,有这样一款手游能够走过千日时光,直到现在仍然多有拥趸。一路走来,能在一片荒漠中顽强生存的手游并不多,而以碧蓝航线为代表的新生代独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未尝不能看作大环境中的一丝曦光。

投稿活动本身针对的是个人寄语,那么不谈一谈私人体验未免说不过去了。
笔者本来也算是个预约玩家,但当时主要精力仍在于少女前线上,所以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放弃了这个新兴的游戏,现在想来实在有些遗憾。大抵是2018年春节时回坑时才发现原号数据已经丢失了,才重新开始经营。
令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作为玩家时似乎过于挥霍这种“限制”的主角光环了。毕竟心里是清楚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光鲜亮丽的体验的,由此在选择自己能够寄托美好愿景的对象上难免显得过于任性了。
手游作为一个门槛低而投入可控的被寄托物似乎正是为此而生的,并且由此与青少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同时对于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时缺乏舒适感和实在感的在读学生群体或社会打拼新人渴望的“汹涌澎湃”与“一泻千里”的明畅感而言又难免显得单薄、局促、缺“一点儿气”。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国内手游由本身“应运而生”的属性而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底色影响而趋向浮躁的快节奏。早期阶段,急切的受众缺乏经验而不清方向,同时给把握了迎合年轻人精神寄托关键的“慢节奏”手游极其有限的机会与时间。刚好是这样一个节点,大浪淘沙之后剩下来的就被玩家作为普遍比较标准和保持“手游-受众”体系健康反馈的中流砥柱了。
碧蓝航线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到现在已经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年轻一代绑紧了。趁着信息传播前所未有的快速而广阔,21世纪二次元亚文化经过发展而趋于成熟,2012年后国家各领域趋近活跃,年轻一代有了自己的独特属性,并以自身为中介,将现实运作中的压力当作基础动力的同时开始构建自身话语体系下的“新”文化。
事实上,在示明了年龄警示之后,碧蓝航线才算在象征意义上完全锁定了自己的受众群体和运营方向。“如果我是‘这一群人’,那么我会对这个游戏期待什么?”或许是在“自己”常去的社交平台有活跃的官方账号,或许是在“自己”提出意见之后有及时的反应或反馈,或许是在什么心照不宣的方面多一点儿好活儿......也正是这样的运作反馈逻辑才会真正让玩家能够跟随这样一款游戏走过一千个日日夜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作为“新”文化建构主体的年轻人拥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与巨大能量,也不能改变碧蓝航线本身以为特色的二次元、KAN-SEN等等核心要素只能作为“亚文化”存在的事实。透过表面去看,这背后当然有当今许多年轻人假装看不见并嗤之以鼻的主流文化要素,笔者希望碧蓝航线的支持者们都能知晓并且理解其中的道理与关系。
笔者很期待碧蓝航线能够成为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极好的种子。不仅是为了主流文化语境下的各种考量,更是对于年轻一代仍稍带天真的幻想和对于未来的希冀的基本的保护与尊重。希望碧蓝航线能够成为亚文化中的乐土,给予趋近未来的青年们缓冲和感受的空间,不枉这实打实的一千天。
待回头,跌宕坎坷;且行且歌,千步遥。
极目望,大路康庄;偕友同进,游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