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关羽也曾逃跑投降,或许只有他才真正配得上忠义贞烈吧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三国时期各国将领汇聚在一起人数近千名。作为一代历史名将,他们个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非常人所能及。无论是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还是在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当中,每一位战将都曾有过被敌军大败的窘境,然而大敌当前,面对悬在头顶的剑时,他们或逃,或降,生的欲望也令他们从神武英雄沦为了普通人,但有一个人不同,他从始至终从未临阵脱逃,那人便是曹操的部下,典韦。

除了千里奔走寻兄长的关羽之外,最当得忠义之名的应属典韦,至少我以为是这样的。典韦早年间曾为兄弟报仇,持人首级过闹市而百人不敢近。后遇伯乐夏侯惇将其引荐于曹操,因单手可扛旗,被曹操称之为"古之恶来"。兴平年间,张邈与曹操决裂,伺机偷袭曹操,此时的典韦因张邈不识才子而选择投奔曹操。建安二年,张绣奇袭曹操,典韦为护主公撤离,独自一人留下与数万敌军奋战,未见丝毫怯意,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正是因此,典韦虽然英年早逝却还是以他的威猛与忠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过于美化英雄豪杰的人物形象,在赵云这个人物身上突出的尤为明显,他对赵云是偏心的。《三国演义》中,赵云与曹真的那一战大获全胜,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却并非如此。《三国志》中记载:"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很明显,赵云被曹真打败之后落荒而逃,还被贬为了镇军将军,一代武神赵子龙,面对这生死攸关的场面,原来也会怯,也会逃。一生的功与名,在这一刻,怕是也黯然失色了吧。

除了赵云,关羽也被罗贯中的妙笔一挥生出了花来。我们之前有讲过关于关羽的历史事迹,在这里挑重点叙述一下。关羽被曹操战败,《三国演义》里讲的是关羽与曹操约法三章,谈了条件才答应为曹操效力,然而正史《三国志》中,只记载了关羽战败,降于曹操,从未提出过任何条件。要知道,关羽是何等角色?败阵当前依旧是毫无条件地归降了曹操,虽然后来还是心向刘备,但却依旧改变不了,他曾为别个效命的事实。我不晓得是不是因为典韦去的时候太过年轻,所以他两袖清风地离开,不曾带走过世人对关公那样炽热的崇拜和青睐。

让我们的视线回归到历史本身。三国之中,诸如此类的那些英豪皆是深藏功名,不可一世而语的,我以为他们大义凛然,世人也以为他们会是大义凛然的,可是人毕竟是人,会恐惧会懦弱。放眼望去,三国历史上除了典韦,竟无一人能逃得过,生死面前,这些个人还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我不能说赵云如何,亦不能说关羽如何,可他们这些人在我心中始终是差了些味道,如果典韦的命能够再长些,那会不会关公的美髯之名他也有机会争上一争?

其实无论是关羽也好,赵云也罢,虽神勇却终究也不过是肉体凡胎,逃不过喜怒哀惧的控制。
常言道:好汉莫提当年勇。
常言又道:不以成败论英雄。
对于三国英雄人物的评价,不知足下有何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