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6.7 托洛茨基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7、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1940)
联共(布)党内机会主义首领。生于富农家庭。早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在列宁创办的《火星报》工作。1903年投靠并支持孟什维克,反对列宁。1905年革命期间,公开树起反对列宁的旗帜,开始贩卖“不断革命论”。1912年同召回派和取消派勾结,组织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八月联盟”。十月革命后,曾任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要职。在对德和约、职工会以及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竭力反对列宁的革命路线。1926年,组织“季托反党联盟”,阴谋推翻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1927年被开除党籍,1929年被驱逐出境。1938年托洛茨基搜罗各国托派分子,拼凑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即“第四国际”,1940年8月死于墨西哥。
托洛茨基的理论核心是所谓的“不断革命”论。他打着“世界革命”的旗号,否认农民的革命性以及建立工农联盟的可能性,认为农民在革命进程中必然和无产阶级发生冲突;反对列宁关于经过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宣扬跳越民主革命阶段“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抹煞帝国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反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世界最薄弱的一、两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他主张,只有依靠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不断”地爆发世界革命,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也才能坚持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谬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毫无共同之处。它窃取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的词句,改变了它的思想,“使它不合实用了”。[i]
托洛茨基荒谬地把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混为一谈。列宁早就说过:“按事情的本质来说,要想在一个国家内彻底战胜资本是不可能的。”[ii]而“托洛茨基主义的实质在于否认靠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力量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否认吸收基本农民群众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能性。”[iii]这种“不相信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就会导致取消主义和蜕化”。[iv]
主要著作有《总结与展望》、《不断革命》等。
注:
[i] 《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93页。
[ii] 《列宁全集》第32卷,第103页。
[iii] 《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308页。
[iv] 《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