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交流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首先,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的郭理事长对论文评审的基本情况做了小结:本次论文交流活动共收到数学教育论文622篇,其中各市送来初中数学论文335篇高中数学论文286篇,还有会员自己送来仅3篇,另外还有两个市没有推荐论文。他提到2014年4月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通知,所以,在第一点就提出,对“数学育人”应加强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特别是掌握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第二点,因材施教,如“怎样用好数学教材”,怎样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相关的论文有李志敏的实施问题化教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张莹莹的用好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养分”、苏芝兰的在农村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欲望,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数学活动中来,如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如运用教育叙事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利用讲学稿搭建知识框架提高几何学习的有效性;第四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这里涉及两篇论文,一是TI图形计算器在《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中的应用,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接下来的论文交流活动中,有17位老师对他们的论文进行了宣讲.
教材分析与应用方面的,有郝保国老师的《香港与大陆高中教材微积分内容的比较研究》、张莹莹老师《用好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养分”》、谢棣奇老师《“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苏芝兰老师《在农村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郑喜中老师《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有李平老师《运用教育叙事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李志敏老师《实施“问题化”教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梁忠明老师《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李婉妍老师《利用讲学稿搭建知识框架,提高几何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策略探究方面的,有云静老师《失败学视野下基于初中数学代数类错题常见类型的深加工管理策略》、林日福老师《系统设计整体提升——谈谈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策略》、吴慕洁老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困境和策略》;
数学学习活动方面的,有卓志斌老师《“数学课外疑难题征解信箱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成绩的初步研究》、王健老师《学之道贵在疑中悟》、徐邦俊老师《例谈数学观察及其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有李湖南老师《TI图形计算器在〈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中的应用》、黄桂东老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从聆听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有所思有所悟,坚持不懈,才能够写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反思自己的课堂,特别是常态课,像李平老师谈到的,坚持每周对自己的一节数学课写教学反思,已经积累了二百多篇教学反思了;而李婉妍老师在几何教学时,先给学生点明知识框架,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知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而李志敏老师的“问题化”,关键是如何设计一系列有效的问题,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还有王健老师认为高效课堂的前提是,相信学生,读懂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还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另外,云静老师提到了失败学的概念,林日福老师提到认知负荷理论,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我感觉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真是“学,然后知不足”!
(2015-04-11 2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