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限量不到1000台的旗舰播放器——山灵M9 Plus


散人按:
在一众国产便携播放器品牌当中,山灵以其温和耐听的调音风格为烧友们所称道。2021年末,山灵推出旗舰播放器M9,彼时受限于DAC芯片供应,M9成为一个限量的机型。在山灵成立35周年之际,M9的继任型号M9 Plus也问世了,我们得以继续体验山灵独特的声音味道。
-外观设计大体沿袭前代M9的造型,取消可更换的耳机口底座设计,同时便携性有所提升;
-声音综合素质水平高,听感顺滑、没有明显毛刺,有着相当不错的包容性;
-相比上一代M9而言,驱动力进一步提升,动态和解析方面表现突出。
共性的风格
我周边的烧友所喜欢的声音风格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朋友推崇“素质至上”,希望器材在硬素质上有超越自身档次的表现,并不太看重所谓的“味道”;有的朋友长期沉浸于ACG的世界,选择器材时倾向于日系流行风;有的朋友紧跟欧美乐坛的趋势,对厚重、强力的声音青睐有加……
选器材犹如挑衣服。不同的声音风格正如衣服的用色,或如草绿般明媚,或如浅紫般柔美,或如绛红般热情。单个来看,这些颜色各有各的美。但如果问哪种颜色受众最广、选择的人最多,恐怕大家都会想起海军蓝、灰色和棕色这三大经典色。这类色彩本身并不很张扬、吸睛,却也更为平和、耐看;另一方面,这些色彩也更易于进行搭配,无论是作为主色还是辅助色调,都容易达到视觉效果上的协调。
同理,在HiFi的世界里,那些温和而耐听的声音风格受众相对也更广泛。或许这样的风格本身没什么个性,但也并非随意可以调出来,其中往往需要在相当多的细节之间作平衡。至于如何将这种“共性”变成器材的特色,就更考验HiFi品牌的功底了。
实事求是地说,山灵从台机时代到现在已经35周年了,推出的器材声音自然是各有特色,但温润的风格却像埋在器材后面的一条主线,尤其在其便携播放器产品序列,这个特性更加明显。
山灵将自家的风格定义为“润”。对于这种“润”,长久以来烧友们各有各的理解。有人认为这种“润”是对结像的形态进行了打磨,也有朋友将其理解为三频添加了音染,还有人将“润”和“糊”画上等号……各种解读,莫衷一是。
在山灵便携播放器序列新旗舰M9 Plus问世之际,借着品评器材的机会,我想聊一聊自己对“润”的理解。

开箱的仪式感
现如今的HiFi品牌在产品包装上做得大多比较简约,但山灵算是把“开箱仪式感”玩得明明白白的。M9 Plus采用了和M9类似的木盒子设计,抽出纸盒、打开木盒扣并翻开盖子的过程如同检阅珠宝匣。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盒子里“35周年”的铭牌背面赫然印着M9 Plus那2片AK4191EQ加4片AK4499EX的解码架构,相当硬核。


M9 Plus和前任的M9对比,外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来自顶部——从去年推出的M7开始,山灵就将原来应用于旗舰播放器的可更换式插座设计取消了,换成一个3.5mm单端口和一个4.4mm平衡口,分立于顶面两侧。我个人比较习惯直观的操作交互,对这个改动还是十分喜欢的。


除此之外,M9 Plus与M9在观感上大体一致。M9 Plus机身三维尺寸为147mm*82mm*22mm,相比M9而言短了5毫米,便携性稍有提升。算起来山灵应该是播放器行业里早早用上异形屏的厂家,虽说长了个“刘海”,但机身搭载的夏普2K屏的显示清晰度确实高,内容非常细腻。如果非要拿这块屏幕和市面主流手机屏幕的显示效果作比较,主要的差距也只是在于刷新率还没那么高,滑动时会有点残影。右侧的电源键/音量旋钮换成了金色,成为机身主体设计的点睛之笔。侧边的流线型设计则是延续了前作的设计。总的来说,M9 Plus的外观还是相当贵气而耐看的。


M9 Plus自身带的配件不是很多,但官配的皮套倒有了不小的进步。前作M9的官配皮套有点像是个手机壳,安装皮套的方式是将机身嵌套进去,总让人觉得保护有点不到位。这次M9 Plus的官配套本身也是黑色+金色布线的设计,颜色上和M9 Plus相当契合;采用了主流的设计方式,需要将机身整个塞进套内,然后顶部磁吸扣住,无论视觉效果还是握持手感都更加出色。
M9 Plus搭载的安卓10系统基本上优化得已臻成熟,骁龙665以及8GB运存的配置也完全足够支撑这个系统流畅运行。实际操作起来,各类APP的操作反应和系统动画优化效果也令人满意。机身内置8350mAh电池,中增益下单端续航16小时、平衡续航9小时左右,算是相当够用的水准,并支持18W快充。
就客观方面而言,丝滑的体验,某种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润”吧。

关于“润”的三重解读
这次测试M9 Plus的声音,我选用了山灵ME900、森海塞尔IE 900和qdc V14(调音开关全关)这三款声音比较中正的耳塞与其进行搭配。首先听的是平衡端。

素质之“润”:强悍无短板
M9 Plus采用了AK4191EQ*2+AK4499EX*4 DAC架构。AK4191EQ和AK4499EX的组合也是AKM新一代的旗舰级DAC,其优势在于为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分离处理提供了更充分的设计空间。六枚DAC芯片同时工作,加上山灵经典的OP+BUF架构耳放的作用,让M9 Plus拥有了能够在当下顶尖播放器行列中立足的整体素质,表现极为圆融。
在某几个方面,M9 Plus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首先是干净的声底,M9 Plus一耳朵听下来声音背景非常黑,通透性出色。其次是强大的解析力,M9 Plus并不锐化细节、让耳朵感官上获得更多直观刺激,而是让深深浅浅不同的细节归于原位,比如在演绎雅尼的《Nightingale》时,除了主声部高亢清越的竹笛外,在乐曲不同的片段,M9 Plus将大提琴组、小提琴组、人声组等等多声部细节用不同的比重呈现出来,复杂程度高但又不显得喧宾夺主。另外,M9 Plus的空间感塑造也相当出彩,规整的声场没有太明显的边际感,动态之大足以反映乐曲的气势,以Scorpion乐队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Moment of Glory》为例,在M9 Plus演绎下,管弦乐声部在乐曲开篇的张扬、临近结尾时的收敛,开合之间一连串的气势转变可谓扣人心弦。

风格之“润”:圆融而顺耳
M9 Plus声音音色上没有太明显的音染,但听起来也并不干涩,维持了顺滑的听感;并且,它对声音的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打磨,最终出来的声音边缘光洁,明显的毛刺感几乎不存在,但同时良好地保留了音乐元素的声音特点。
在三频方面,M9 Plus在能量分布基本均匀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减掉各个部分的刺激性。最打动人的在于中频部分,这个频段保持了宽松的状态,不过分堆叠厚度,人声处于舞台居中略往前移的位置,亲切但不舔耳;去掉了多余的齿音,但保留了吐字时气息的流动状态,使得歌手的口型相当清晰,演唱技巧也清晰地展示在听者耳边。譬如在聆听梁静茹、王菲等“齿音大户”歌手的作品时,歌手唇齿之间的气息依然在,有部分齿音也还是存留,但大体上已经顺耳了许多。
此外,M9 Plus低频质感相当不错,凝聚力强,下潜比较深,量感则有一定的克制;高频亮而不刺,细节清楚却不刺眼。整个三频的结构很难让人找到某一处突兀的部分,三频之间也不存在互相掩盖、干扰的情况。

搭配之“润”:适配更广泛
从纸面数据上看,M9 Plus比原本M9那已经非常强悍的推力还要高出一截,搭配市面主流的耳塞基本上没有驱动不充分的情况。
风格上,M9 Plus自身温和的特性赋予其较为宽广的适配能力,除了搭配一些声底本身带有强烈温暖倾向的耳机可能会产生“暖糊”效果之外,其他风格的耳机搭配起来倒没有什么明显问题。
这次我用于搭配M9 Plus的耳机中,ME900是多单元圈铁,IE 900是单动圈,V14是动铁静电复合架构,在机器的驱动下都发挥出了相当不错的水准。ME900与M9 Plus搭配时能将自身声音扎实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充实的密度令人听得非常过瘾;我尤其喜欢将ME900的第二个调音电子开关打开,切换为“人声模式”,其干净的高频背景与M9 Plus搭配起来可谓相得益彰。IE 900在M9 Plus驱动下声音呈现圆润、饱满的状态,自身空间感出众的特点一展无遗。M9 Plus在具备强大推力的同时,控制力也相当到位,让V14这样的塞子不会产生因过推导致的毛躁感。

在低中高三挡增益之外,M9 Plus还专为驱动头戴大耳的场景设置了“大耳模式”。大耳模式带来的主要变化在于提高播放器的输出电压,以更充分地驱动头戴耳机大尺寸振膜。在这个模式下,M9 Plus的输出功率达到单端520mW@32Ω、平衡1125mW@32Ω,在便携播放器领域算是相当优秀的。
我给M9 Plus搭配的是天龙D9200这款不算特别难伺候的耳机,并额外搭配了一条平衡线。在大耳模式下,M9 Plus将D9200的声音框架完整地支撑了起来,三频在两端均有不错的延伸。这套搭配的素质表现不俗,声场规整,尤其在纵向声场上有明显的纵深;动态的表现尚可;瞬态响应则中规中矩。相比于用台机驱动时的效果,M9 Plus驱动下的D9200可能仅在饱满度上稍逊一筹。但仅就以便携播放器驱动大耳机的水平来看,M9 Plus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了。

相对平衡口而言,单端口除了驱动力有所减小之外,整体的风格还是同出一脉的,圆融的听感也保持得比较好。单端口的动态范围、解析力以及声音凝聚力方面略微不如平衡口,除此之外,其素质表现并没有比平衡口差很多。
对比前代M9,除了输出功率之外,我认为M9 Plus的提升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素质,更换DAC架构、优化电路设计之后的M9 Plus获得了更高的指标,在动态、解析力等方面表现更为优异。其二是声音的整体控制力,实际上前代M9在这一点上已经相当优秀,而M9 Plus进一步将声音中的刺激性抹掉了。
如果非要挑剔地问M9 Plus的声音还有哪些可提高之处,我觉得现在这台机器在刻画一些位于中高频的声音元素时会有点发虚,听感还不是特别扎实。当然这有点吹毛求疵,另外实际的听感也和搭配的耳塞有一定关系,烧友完全可以选用中高频表现良好的塞子与之搭配来获取更饱满的听感。
“润”的传承
山灵这个品牌走到今天已经35年了,但实际上,在很多年轻烧友的印象里,这个品牌还丝毫未显老迈。我猜想,这或许是山灵始终积极求变的态度使然。在台机当道的时代,山灵出品的传统形态器材就有着稳重、大气、有韵味的特点;而从涉足便携产品领域至今,山灵继承了过往的声音调校理念,又不断吸收新技术,融入到器材设计之中,引领着圈内的潮流。如今我们所听到的山灵的“润”,是一种在调音上兼顾了素质和听感的动态平衡风格,也是一种融汇不同时期发烧友审美共性的独特美感。
除此之外,更让我感慨的,是在调音之“润”已得心应手,体验之“润”也已臻于成熟的当下,山灵在产品规划和技术应用上的圆融与从容。从入门级的小尾巴到近两万元的旗舰产品,如今的山灵在每一个价位段都推出了具有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的产品。虽然我们时常开玩笑说山灵总把“35周年”挂在嘴边不放开,但如今这台M9 Plus和它身后林林总总产品的这派“大厂”气象,可能也正是品牌所有人致敬给这35年发展历史的最好的礼物吧。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