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齐物论》二:用更高远的眼光看待世界

(二)用更高远的眼光看待世界
行走在空旷的山谷,我听到的只有自己脚步的回声。然后便是恒久的寂寞,以及在这寂寞之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呼吸。行走在空旷无物的心境,找不到参照,忘却了时间也忘掉了自己,只有无涯的思想遨游无极,谛听来着自天空的箴言睿语。无始无终的道路,起伏弯曲,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意味深长,充满魅力。庄子认为:真正才智超群的人宽宏拙朴,不会与人争论长短;而哪些有点小聪明的人则处处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满口大道理的人总是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架势,说话不得要领的人总是喋喋不休。人在睡眠的状态神魂交融,醒来之后,灵魂与形体分明;相互交往,用尽心机,整日钩心斗角。有的人心地宽容,有的人高深莫测,有的人严谨缜密。遇到小的挫折则惴惴不安,遭到大的失败则惊恐失措沮丧落魄。

他们议论别人,说出的话就好像利箭,快疾而又尖刻,专门攻击、传播别人的短处,搬弄是非;他们将心思深藏在心底,保持着内心的主动而坐待时机。这种挖空心思的争斗,犹如秋冬的肃杀,对心灵造成极大的摧残。他们沉溺于这种阴险的机变,致使他们很难恢复原有的天性;他们心灵闭塞用心刻薄,如同被绳索束缚不可挣脱,这使得他们衰老颓败,毫无生机。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忧思、叹惋、反复、恐惧,有时躁动轻浮,有时奢华放纵,有时偏执狂妄,有时矫揉作态。有如各种乐音从众多的乐管中喷发,又像地气蒸腾催生菌类一样,这种种情态日夜交替,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就能明白人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不开心。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造成的。

接下来庄子用人的身体举例子:原文: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他说人体有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心肺肝肾等六个脏腑,共同构成了人的身体,你又能偏爱亲近哪一部分呢?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爱呢?如果是这样,每一部分都只是臣妾似的仆属吗?而臣妾似的仆属之间就不足以相互支配吗?还是轮流互为君臣呢?或者是有一个什么“真君”存在其间?无论是否存在,都不会有什么增益和损坏。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生命,就不能忘掉自身直到最后消亡。人们与外部环境或相互对立、或相互顺应,其行动就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这不是很可悲吗?他们终身忙碌却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一生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令人悲哀吗?

这种人即使不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的形体日渐衰竭,人的精神和思维也相应僵化,这不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无知的吗?如果人们以各自的成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天天都用自己的观点攻击别人,那么谁没有自己的标准呢?谁的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呢?即使愚味的人也同样有自己的标准啊。如果说还没有在思想上形成成见就有是与非的观念,这就像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达。这是把“没有”当做“有”。如果把“没有”认为就是“有”,那么即使圣明的大禹再世,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了。这正是《齐物论》的核心“齐物”的观点: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但万物一体,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要学会跳出局限,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你会看明白一些事,进而做出更好的决策。有的人越活越狭隘,有的人却越活越宽阔,问题就在于,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是不是更高更远。
END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蓦然回首,邂逅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