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周忱传

2023-09-11 10:06 作者:解语析文  | 我要投稿


周忱传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 题。(19分)

①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永乐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而江南为甚,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②始至,召父老问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贴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

③忱素乐易。先是,大理卿胡概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讦者辄不。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④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襄。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帝以天下财赋多不(      )            (2)召父老问税故(      )      

1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2分)

(1)告讦者辄不(    )

A.醒悟 B.理会     C.反省     D.省察    

(2)委寄不同耳(    )

A. 正好        B.整治     C.政事     D.道理    

17.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19.结合第②段分析周忱和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阐释的为政之道的相似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周忱被免职不久,当地百姓的生活又重归困苦,有人分析原因是“岂非成功之有迹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者难其继哉”。对此,你是否认同,请阐释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 题。(19分)

①周忱(chén),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指随波逐流,也比喻盛衰,升降;比喻得意或失意)(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逐渐)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施展尽……才华)(周君)?”(永乐)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而江南为甚,思得才力重臣往厘(治理;处理)之。乃用(因为)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巡察安抚,可理解为名词作动词)江南诸府,总督(管理)税粮。

②始至,召父老问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旧时,士绅力量强大,常参与城市管理事务,如组织团练武装,维护地方治安。后来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团防总局,下面乡镇设分局。这是团局的由来),(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旁边)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贴)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按照约定的时期会总)而已。

③(忱)素乐易(乐用简易之政)。先是,(大理卿)(胡概)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讦者(告发、揭发的人)辄不。或面讦(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的隐私)(忱):“公不及(比得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名作动,奉行敕令),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屏退)驺从(封建时代贵族官僚出门时所带的骑马的侍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敞开心扉推心置腹)访纳。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④(忱)既被劾(揭发罪状、弹劾),(帝)命(李敏)代之,敕(命令(李敏))无轻易(改变)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收缴)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jìn)(死。也指饿死的人)相望,课(税赋)逋(拖欠、欠交)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祭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襄)。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帝以天下财赋多不(治理得好)       (2)召父老问税故(拖欠、欠交)      

课内链接:1.至今强(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天下太平,今译是动词,治理)

2.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

3.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bū)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逋,逃避。慢,怠慢、轻慢)

1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2分)

(1)告讦者辄不(B)

A.醒悟         B.理会     C.反省     D.省察    

(2)委寄不同耳(C)

A. 正好        B.整治     C.政事     D.道理    

17.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他又请皇上敕令工部颁给铁斛,交(下发)各县做为标准样式,将搞大入小出的粮长革除(革职)

评分说明:补充主语“他”“皇上”,“敕”“下”“诸”“准式”“革”等,特殊句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共5分。

18.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19.结合第②段分析周忱和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阐释的为政之道的相似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由“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指出烦政扰民的危害,提出“顺应民性”、使民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1分);周忱通过在河边置囤,让粮长仅负责按期汇总粮食,简化百姓交粮流程(原文:(粮长)但奉期会(按照约定的时期会总)而已)(1分),他们在简政便民方面具有相似性(1分)。

20.周忱被免职不久,当地百姓的生活又重归困苦,有人分析原因是“岂非成功之有迹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沿袭其人的品德即美意者难其继哉”。对此,你是否认同,请阐释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认同,周忱通过询问百姓和实地调查了解了“逋税”的原因(第②段:召父老问逋税故)(1分),据此制定了“平米法”(第②段:忱乃创为平米法)以及要求在河边置囤(第②段:令诸县于水次置囤)来解决这个问题(1分)。平时也是以简政治民(第③段:忱素乐易),主要通过与吏民当面访谈(第③段:每行村落……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来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1分)。这种治理方式虽然可以效仿,但继任者如果不是一心为民并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没办法产生相同效果的(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共4分。

答案示例二:不认同,周忱不论是通过制定“平米法”以及要求在河边置囤来解决“逋税”问题(1分),还是在平时以简政治民,本质上都是以“安抚军民”为出发点(1分),继任者只要以此为执政目的是可以继续做好的(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最多3分。

解题说明:人制定的政策可以复制,但人执行政策的因由或目的是不可复制的。

张廷玉等评价说:宋礼、陈瑄治河通运道,为国家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周忱治财赋,民不扰而廪有余羡。此无他故,殚公心以体国,而才力足以济之。诚异夫造端兴事,徼一时之功,智笼巧取,为科敛之术者也。然河渠之利,世享其成,而忱之良法美意,未几而澌灭无余,民用重困。岂非成功之有迹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者难其继哉。

参考译文:

周忱字恂如,是江西吉水人。明成祖永乐二年进士,周忱有经世之才,在郎署沉浮了二十年,人们都不了解他,只有夏原吉知道他有奇才。洪熙改元后,他逐渐升为越王府长史。宣德初年,有人推荐他为知府。夏原吉说:“这不过是正常调迁,怎能尽周君之才?”永乐五年(1430)九月,皇上因天下的财赋多得不到治理,而又以江南为甚,便想要找到有才干的重臣前往治理。于是由于大学士杨荣的推荐,升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管监督当地的赋税粮食。

他刚到时,便召父老来问拖欠税粮的原因,他们都说豪富大户不肯加交耗米,只好一并向小民征收,人民因为贫困只好逃亡,导致税额愈缺。周忱于是创行平米法,令均摊交纳耗米。他又请皇上敕令工部颁给铁斛,交给各县做为标准样式,将搞大入小出的粮长革除。周忱见各县收粮没有团局,粮长就在其家中贮存,便说:“这是导致拖欠的原因。”便令各县在水边设囤,每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称为“辖收”。到有六七万石以上,才设粮长一人总管,称为“总收”。人民持帖到囤交粮,官员监督他们交纳,粮长只是照日期汇总而已。

周忱一向追求简易。先前,大理寺卿胡概为巡抚,用法严厉。周忱一切都力求简易,对来告发的人,他常常不理会。有人当面攻击他偏差:“您不如胡公。”周忱笑道:“胡卿奉敕令,责任在于祛除民害;朝廷委任我,只说要安抚军民。朝廷委任付托的政事不同而已。”他长时间在江南一带担任长官,跟当地官吏百姓彼此熟悉,就像家里人父子一样。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态度平和地询问他们的疾苦,给他们谋划处理问题。他统制部下,即使是低级闲杂的官吏,也都坦诚地询问、采纳他们意见。遇到有才能的官员,他就推心置腹同他们商量筹划,务必用尽他们的长处,所以事情没有不能完成的。

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他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后来吴地发生严重饥荒,人民道死相望,租税又依旧拖欠了。人民更加怀念周忱不已,到处建生祠祭祀他。景泰四年(1453)十月,周忱去世。谥号文襄。


周忱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