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仁宗朝的逐渐恶化
真宗末,宋政府与党项李德明议和已开始进行,虽议定尚需时日,但议和已成定局,西北形势的缓和,使得宋政府决定精简禁军。同年六月开始直至年末,又对正规军“禁军”进行精简,以达到淘汰老弱、减去冗员、节省军费开支的目的,即所谓“谋省兵惜费”
真宗去世后,太子赵祯即位,是为仁宗。刘皇后为太后,杨妃为太妃,军国事权取刘太后处分。从此,开始了刘后的专政时期,也宣告了北宋前期的结束,中期的开始。丁谓等为了讨好刘太后,决定次年的年号为天圣,其意为当政的是刘太后和皇帝赵祯“二圣人”。其后改元为明道。
自从景德三年,宋封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宋赐姓赵)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以来,终李德明之世,双方和平相处。正如范仲淹所说:“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一片和平发展的景象。
刘后专政时期,完全无视军备与边防,有识之士石延年在其专政末年的“明道中”,就曾建言:“天下不识战三十余年,请选将练兵,为二边之备”,但并未引起她的重视。西、北的民兵,已是“承平岁久,州县不复阅习,多亡其数。即使被称为正军的禁军,也因“国家承平日久,失于训练,今每指挥(四五百人)艺精者不过百人,其余皆疲弱不可用。积弱的形势早已形成,只是到刘太后死后的仁宗亲政初期,才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暴露出来。
明道元年十一月,宋晋封李德明为夏王,而李德明已于上月去世,子元昊继位。李元昊是辽朝驸马,臣属于辽,辽册封李元昊为夏国王。宋廷在得知父亡子继的消息后,也于当月封李元昊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
李元昊虽接受宋的封号,但实际上却想建立自己的王朝。即于同年废去唐、宋所赐的李姓、赵姓,改姓嵬名,改名曩霄,并自称“兀卒”,意为“青天子”,而称宋帝为“黄天子,意在与宋处于对等地位。并改易服饰,后又建立自己的年号,同时准备进攻宋朝的西北边疆。
宝元元年九月,党项内部发生矛盾,李元昊的族叔李惟亮(山遇)叛降于宋。宋以惯例执送李惟亮给李元昊,以谋求维持边境和平相处,李惟亮遂为李元昊所杀害。同年十月,李元昊即称帝,建国号夏(赵元昊自袭封,即为反计,多招纳亡命,峻诛杀,以兵法部勒诸羌)
宝元二年正月,李元昊派遣使臣至宋京城,奉表上奏,虽仍称臣,但要求宋仁宗将其“册为南面之君,要宋承认他称帝的事实,遭到宋仁宗的拒绝。六月,宋以李元昊谋反而削去所封官号,后又对西北的战略部署作了一些调整。西夏随后不断侵边,但都未得逞。同年十一月,西夏军进攻保安军,被守将卢守懃击退。西夏又以三万人围攻承平寨,守将许怀德率军千余人突围,击败西夏军,又亲手射死其将领,西夏军遂退走。
李元昊在进攻保安军、承平寨未能取胜以后,派人向延州知州兼鄜延、环庆路安抚使范雍假称求和,以麻痹宋军。范雍竟然信以为真,不加防备。(初,夏人自承平退,声言将攻延州。范雍闻之,惧甚,请济师。元昊诈遣其衙校贺真来言,愿改过归命。雍遽闻于朝,厚礼真而遣之,遂不设备。)
康定元年正月,李元昊乘宋军不备,突然大举进攻保安军,范雍十分惊慌,立即调遣宋将刘平、石元孙前去救援。而西夏军已在袭占延州的西北门户金明寨后,直抵延州城下。范雍除了急令刘平、石元孙立即回兵,并命令其他将领也领兵来救之外,唯有祈祷山神保佑延州平安无事。刘、石二人即率军日夜赶回延州,又会合前来的其他三将所部,合计步骑万余人,结阵而行,向延州进发,行至延州西偏北不远的三川口,与西夏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后军黄德和率军先逃,宋军遂溃退。次日,刘平、石元孙率残部千余人抗击西夏军,兵败被俘(三川口之战)西夏虽然胜利,但是军队也是因为损失惨重而退兵
同年八月,宋廷调整战略部署,改以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兼任延州知州。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地方军制,将鄜延路的部署所领万人,钤辖所领五千人及都监所领三千人,共一万八千人,改分为六将,每将率三千人,分部进行训练。此前不论西夏来犯的军队多少,总是官位低的将领先领兵出战,官位高的将领后领兵出战。范仲淹改为依据西夏入侵军的多少,派相应的将兵抗击。由于延州有了准备,西夏不再以延州为攻击目标,并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仲淹)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雍)老子可欺也。延州的边防形势有所改善。
三川口败后,北宋朝廷在如何对待西夏问题上展开讨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设攻守二策入奏,仁宗采纳攻策,改变以前“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的局面,要求各路宋军“并出一路”,集中优势兵力以攻敌。次年初,宋由泾原、鄜延两路进讨西夏。
庆历元年二月,李元昊又派人到泾原路表示请和,冀图再次欺骗宋军。韩琦适巡视边防,得知李元昊聚兵准备进攻渭州,立即赶往镇戎军,命任福率领镇戎的所有驻军及招募的“敢勇”万余人,进讨西夏军,并向任福面授机宜,出兵西夏军背后,各兵寨之间相距四十里,不仅可以互相救援,且便于军粮供应,并反复叮嘱如“度势未可战,则据险设伏,待其归然后邀击之。任福出军后遇上另一路宋军常鼎所部,战胜一股西夏军,斩首数百,西夏军佯败北退,任福的先锋官桑怿率部追赶,任福大军随后跟进。当晚,任福大军屯驻于好水川,另以朱观率偏师屯龙落川,两军相距五里,约定明日会兵攻敌。第二日,任福不知是西夏诱敌之计,继续率军尽力追击,而遇西夏大军,西夏军结阵抗击宋军,宋军才知中计,但为时已晚,只得勉强进攻,主将任福、先锋桑怿率部拼死作战,战斗异常激烈,但由于宋军“人马已乏食三日”,先锋桑怿等战死,主将任福手“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而死。西夏军在击败任福主力后,又转攻朱观等所部偏师,自午至申,激战半日,宋军死亡六千余人,其余溃散,仅朱观率残兵千余人据民宅抵抗,直到暮夜。适泾原部署王仲宝率援军赶来,西夏军伤亡亦多,遂乘夜退兵。(好水川之战)
五月,张亢亲自率领3000军士向麟州运送物资。到柏子砦遇到了数万夏军,他们以逸待劳,而宋军则人困马乏,还要保护大量的物资。张亢激励全军“我等已陷死地,前斗则生,不然,为贼所屠无余也”。突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风沙全吹向了党项人,宋军顺风作战。面对10倍的敌军,张亢部浴血奋战,斩首近600级,夺得战马1000余匹,而后又修建宁寨,西夏军派遣数万大军前来争夺,战于兔毛川,搏斗许久,而后虎翼军加入,官军大振斩首夏军二千。(亢激怒之曰:“若等已陷死地,前斗则生,不然,为贼所屠无馀也。”士皆感厉。会天大风,顺风击之,斩首六万馀级,夺马千馀匹,乃修建宁寨。贼数出争逐,战于兔毛川,亢自以大阵抗贼,而使骁将张岊以短兵强弩数千伏山后。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所募,疲耎不能战,贼目曰东军,素易之,而虎翼卒勇悍,阴易其旗以误贼。贼果趋东军而值虎翼卒。搏战良久,发伏,贼大溃,斩首二千级。)
宋与西夏的战争,宋军若以小部队出击或守城,则常能获胜或成功抵御西夏军的攻击。而重大的战役,都是属于野战性质,西夏集中了几倍甚至十多倍于宋军的兵力,围攻没有城寨作防御设施,或是被迫处于缺乏水源的小城寨中的宋军。宋军在前两次战役中,由于主将的轻敌,虽经激烈战斗,仍以重大伤亡而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