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88 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88、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是研究具体的物质结构,它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同,但又是受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的。
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古代人往往从宏观上去考察物体,了解一些物体的外部形态,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笼统的、表面的,带有不少猜测成分。从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逐步具体深入了。
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十九世纪初,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认为一切物体“都由无数极微小的质点或物质的原子所组成”。接着又有人把由不同原子结合成的微小的原子集团,叫做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体。这表明人类的认识从宏观物体进到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的层次,是对物质结构认识的一大进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电能的广泛运用,促使人们发现了电子和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是可以破裂的。一九一一年,自然科学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所组成。在这以前,人们还发现了电磁场,它也有能量、动量、质量等物质属性,连续分布在带电体的周围,表明物质除了以间断的粒子的形式存在之外,还以连续的场的形式存在。原子核和电子是靠电磁场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进一步把人类的认识带到了原子内部更为深入的层次,这是继原子论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当时,不懂得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家被物理学的这些新发现弄糊涂了,错误地认为“物质消失了”。列宁在批判这种错误时指出,哲学的物质概念永远不会消失,“任何关于物质构造及其特性的科学原理都具有近似的、相对的性质”。[1]一九三二年,人们果然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电子、质子、中子等等,统称为“基本粒子”。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又进入了更深的层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人们先后又发现了几百种“基本”粒子。这种粒子既有间断的粒子性,又有连续的波动性,人们又叫它“波粒子”。列宁早已指出:“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2]“波粒子”同样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还可以分下去。近年来,人们通过电子撞击质子的实验,发现质子内部有空隙,这个空隙已经显示出质子可分的曙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提出了重子 介子族的复合模型[3],为自然科学工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树立了一个范例。我国的物理学工作者于一九六六年,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表明了物质结构是由无限系列的层次构成,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又可以无限地深入下去。这是对物质结构认识取得的新的可喜的成果。
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历史充分说明,物质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人类在实践中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也是无限的。它宣告了妄图找到不可再分的“物质的始原”这种形而上学思想的破产。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在深入认识物质结构上作出新贡献。
注:
[1] 《列宁选集》第二卷267页。
[2] 《列宁选集》第二卷268页。
[3] 即坂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