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是谁

33亿的票房足以证明商业电影的成功,但电影终归是电影,还是应当在艺术的角度上讨论一二。至于抄袭与否,笔者在此不便加以讨论。究其原因,还是笔者观影量不足,仅看过《消失的她》而已。
谈回电影,悬疑片最重要的是悬念,犯罪片最重要的是反转。那么这部《消失的她》呢,在没有看电影之前,观众已经知道了结局,在开场20分钟以后,大部分观演者都能预料到后100分钟的套路。如果说这样的作品能叫做“极限反转”的话,那《扬名立万》应该叫做“突破极限的反转”。
也不是没有悬念,只不过这个悬念,是在故事之外的。消失的她,“她”是谁,最直观的答案在预告中早已告知观众,因此电影所显现的、突出的、构建的,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谜面,以谜面解释谜底,这种架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悬念,一种噱头,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和钱包,但这个悬念,不足以支撑120分钟的电影。支撑不了怎么办?贴标签:曼谷案、畸形秀、渣男、恐婚、翻拍、百合、扶贫式婚姻、恋爱脑、LGBT、女性主义……有了这些标签,就有了相应的情节,观众便会把目光放到情节当中,所讨论的,所热议的也自然离不开这些标签。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法,足以掩盖《消失的她》内在的平庸,也足以掩盖逻辑上的不合理。
逻辑的不合理之处很多,李木子,上过头条,却找不到一张照片;父母双亡,继承家产,遇见真爱,火速结婚,对于闺蜜应该在场的环节,何非都没有见过木子的闺蜜沈曼,沈曼也都没有出现过;何非有能力设计一个精巧的骗局杀妻,后期却又被沈曼牵着鼻子走,而沈曼知道最后的失联地,以她的能力完全可以自行寻找,却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安排这么一个局……说到底,只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刻意罢了。再说一个笔者最大的感受,这部电影的感情基础是不成立的,何非和李木子之间不是爱情,而是骗局,所以这是一部反诈的电影。
这些不合理之处想要被发现,需要观众以大视角去回顾影片本身。而由于影片的各类标签,使得观影者的精力都放置在标签之上,忽略了影片本身,加之前期对于人设的重点宣传、对于剧情的有效透露、彩蛋的合理设置的种种营销手法以及现代短视频影响下导致的逻辑感缺失,使得这些不合理之处被一一掩盖。
消失的她,消失了悬疑片的悬念,消失了犯罪片的反转,消失了精巧的故事,消失了内在的逻辑,也使得评分一路消失,只剩下票房和高超的掩盖手法。
不过,既然是商业电影,这几点不是问题。
谈完影片本身,再谈谈影片的内在。商业电影实际上是没什么内在的,这倒没什么,分工不同而己,有的人拍电影是为了表达,有的人拍电影是为了好玩,有的人拍电影是为了宣传,有的人拍电影是为了挣钱,只是分工不同。但是,卖臭豆腐你就得喊臭豆腐,你总不能喊香豆腐。
反观《消失的她》,我不否认这部影片有着曼谷案的影子,但也仅仅是一个影子。从影片而言,王暖暖和李木子其实没有关联,李木子只是一个工具性的纸片人,是一个具有恋爱脑的傻白甜,唯一的巧合就是两人都是杀妻骗保的受害者。但电影对于曼谷案的强行绑定,对于恋爱脑的大肆宣传,给人的错觉就是李木子的悲剧,有着自身的原因,因为恋爱脑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这恰恰是对于原型人物的一种利用,而不是还原。如果再加上沈曼和假李木子的形象设定,我怀疑这三个人物形象都是来自于男性,或者说当下社会女性的刻板印象。



当然,《消失的她》是商业电影,没有必要深入讨论。
但如果我要以这个营销方式来反推影片,那么以曼谷案案为原型的悬疑片,不应当只是一个商业电影,影片的重点也不是所谓的“极限反转”,而是影片折射出来的社会生活,真实的日常生活,影片的视角也不是高高在上,用女性的刻板印象去宣传女性主义。用之前引用过的《南海十三郎》的台词而言就是:“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我的戏全都是导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终,顶天立地。任细花。你编的什么剧本?中国有你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希望,还有什么前途?”


自然,对于商业电影,不应当有这么高的要求,大浪淘沙的前提是得有足够的沙子,没有沙子,再大的浪也淘不出什么东西。
在商业电影领域,我佩服两个人,一个是王晶,一个是徐峥,纯粹的商人,纯粹的商业,纯粹的电影,从来不喊香豆腐。当然,臭豆腐很好吃,无论是油炸臭豆腐还是炸窝头夹臭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