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枪火 :缺乏组织的理想主义,浴血华沙轻武器盘点
浴血华沙这部片子的评价很两极,有人觉得这部片子在细节和人性刻画上入木三分。比如坦克爆炸后下起”血雨”“内脏雨”的片段,最后男主角爬上沙洲后幻想女主还活着的场景等。但也有人觉得这部剧虽然用大量镜头去描写华沙起义中波兰人的悲剧,但整个叙事剧情却很稀烂,而且莫名其妙的加入了一些魔幻镜头(比如子弹拐弯)。我个人对这部剧的感觉不深,尤其是讨厌男主那副表情,从剧情来看是想表达出对纳粹的憎恨,但每次都是这么直勾勾的眼神让人看着出戏,在很多场景中也总是觉得这家伙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或许导演就是想把他设计成一个华沙起义中的小角色,但这主角的塑造太不丰满了。
(就这个表情,太欠抽了...我都想抽它)
好了,以上都是我主观看法。咱们也不谈电影,主要聊枪,不过本剧中出现的武器非常多,我直接按照IMFDB的排列盘。
1、手枪
Wz.35手枪
这把是波兰在二战时期的制式手枪,9mm口径,咱们可以发现这货长得很像勃朗宁手枪。也确实,它的结构包括不少零件和M1911手枪都可以通用,同样也是枪管短后坐+枪管后端偏移闭锁,不过它的偏移并不是M1911那种铰链,而是勃朗宁大威力那种斜面偏移。
据说这种手枪非常可靠,算是二战手枪中最优秀的一批。在波兰被瓜分之前生产了49400支,我寻思它可靠性优秀一方面是山寨勃朗宁老爷子的结构,另一方面主要是波兰在战前产的,质量会比其他国家那些战时工业产品优秀一些。
(咱们还能看到wz.35还有类似M1911的握把虎口保险)
2、托卡列夫TT33
IMFDB上说卡玛手上这把是TT33,反正就这镜头我是没看出来,但剧中出现TT33很正常,这手枪是20年代后,推翻沙俄的苏维埃政府打算替换掉老旧纳甘转轮的作品。结构上同样是参考并简化了勃朗宁M1911,用弹方面倒是完全和M1911背道而驰。
1911用的是大口径,高停止,弹道差,射程近的.45ACP弹,TT33选择的是基于7.63x25mm毛瑟手枪弹的7.62x25mm托卡列夫弹,口径小,高穿透,弹道好,射程远,不过停止作用就差了。对这把枪我们也不陌生,54大黑星的原型。
3、鲁格P08
这把德军早期的制式手枪在剧中出现过很多次,我之前也聊过。枪管后坐+肘节式闭锁,可靠性在非套筒式手枪里算是很优秀了,指向性好,便于携带,军官都喜欢,但肘节贵啊...
4、瓦尔特P38
影片中让我比较震撼的一幕就是主角母亲和弟弟被一个党卫军上尉(或者中尉,看不清肩章到底是几条杆)枪毙这一幕。军官手上的就是瓦尔特P38,我之前也聊过这把手枪,德军二战制式手枪。性价比相对P08而言高的多,而且是最早采用单/双动机构的手枪之一,影响力很大。
5:毛瑟HSC
(左边那个蓝衣服手中那把)
毛瑟公司早先的大型手枪(比如C96)成功之后,也开始试水小型自卫手枪。我们知道以前有把手枪叫张嘴蹬的就是毛瑟出品,但张嘴蹬真的很丑。在1940年,毛瑟又推出了一款小型自卫手枪,HSC,采用双动式扳机,自由枪机原理,整把枪非常紧凑,只有152mm长,700克重。
这枪本身到没多考虑军用方面,而只是想和瓦尔特PP之类的紧凑手枪抢自卫、警用市场,但这漂亮的外形和紧凑的结构最终还是被德军订购,在二战期间大约总共生产了25万支,而且在战后依旧是被德国警察使用。不过作为自卫手枪,它发射的.32ACP弹确实弱鸡了一些,不适合战斗使用。
6、盒子炮
这把枪需要解释吗?不需要吧
7、纳甘转轮
纳甘1895这把枪玩吃鸡的朋友肯定知道,我在公号上也做过一个纳甘转轮的原理解说视频。这武器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它是一把采用缩头弹,而且发射时弹轮会前移,避免转轮与枪管之间出现“炽焰间隙”现象的转轮手枪。
本来吧,沙俄是为了打造一款威力较大的转轮,用缩头弹主要还是为了让火药燃气充分利用于推进弹头,但这个设计却让纳甘成了为数不多可以用消音器暗喽喽搞事情的转轮手枪。
冲锋枪:
1、司登
司登冲锋枪本身结构很简单,英国人在二战期间也偷偷运了不少司登给欧洲各地的抵抗组织,在1942年到1944年间,起码有11000支司登送到波兰抵抗组织手上。
而且司登本身制造难度很低,波兰人自己也根据司登山寨自产,9mm口径的子弹也到处都有。下边是华沙起义博物馆里的波兰版司登,图2上面那支是波兰自产的闪电冲锋枪
2、MP40
这些都是波兰抵抗组织缴德国人的,大家都熟悉这支枪。简单说起来,MP40算是第二代冲锋枪中的标杆 ,大量冲压件+折叠式枪托+不采用木质结构,加工起来非常省事,而且MP40有前冲击发+长机匣+复进簧外的三重减速套管,因此后坐力很容易控制。虽然它不怎么准,但很适合泼水压制。
德军对它的定义也是班组火力补充,尤其是在进攻时,MP40可以作为机动行进中的压制武器。
3、施迈瑟MP28/II
一战结束之后,德国一切武器生产都将在战胜国监管下进行。因此伯格曼MP18冲锋枪就一下子绝了后,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不在国内搞事情不就行了。
所以到20年代,他们跑去瑞士继续研发生产,典型就是SIG绍尔授权版的M1920型,等到MP28偷偷研制成功后,德国人借用比利时的名义生产并销往世界各地,他们自己也以警用冲锋枪的名义加装采购试用,然后等到纳粹上台之后就彻底放飞自我。不过很快MP38就出现了,所以MP28德国自用的不多,反倒是世界各国在20-30年代均有采购。
4、PPSh-41
在华沙起义时,苏军向华沙城内是空投了不少物资的,其中包括了各类枪弹粮草,波波沙这种巷战利器肯定有。
这把枪大家也都很熟悉,值得一提的是它这种带快慢机的木托冲锋枪其实挺准的,比MP40单发要准,连发的话射速太快难控制。另外很多人说PPSh41的71发弹鼓是斯大林必须要比芬兰索米多一发弹容而设计的,我对这个表示不认同。因为PPSh的前任——PPD40采用过73发弹鼓,而PPSh41没有弹匣井,所以砍掉了弹鼓的颈部,因此少了两发变成了71发。
5、PPS-43
和PPSh-41一样,PPS-43估摸也是苏军空投的物资,这把枪是PPSh-41的简化版,取消了快慢机,更多的冲压件,取消了木制枪身和枪托改用折叠金属枪托,更长的机匣(用来缓冲枪机),取消了弹鼓,更短的工时、更好的操控,这才是一支适合大规模战争的冲锋枪。
6:汤姆逊1928
还是这张图,右边那个头上包着绷带的波兰军备上有一支带着枪口制退器的武器,这只是汤姆逊M1928或者M1928A1。因为汤姆逊简化后的M1和M1A1没有制退器这个特征,而在早期的M1921型则销量很少,所以只能说M1928这两款之一。
这批武器大概率是美国陆航在9月18日空投给华沙的,不过比较惨的是当天一共丢了1284个箱子,最后只有288个被波兰人舔到,其他要不就不知道飞哪儿去了,要不就是被德国人舔走。
步枪:
1、莫辛纳甘M91/30
M91/30是莫辛纳甘产量最大的版本,是苏军在20年代针对老式1891莫辛纳甘的现代化改进型,比原版要短,但1232mm的长度相比98K、恩菲尔德SMLE、M1加兰德等还是显得很长。由于产量巨大,波兰人手里有这货也不奇怪,更何况苏军还空投过物资。
莫辛纳甘发射的是9.7克的轻尖弹,初速很高,865米/秒,弹头也容易碎裂,无论是弹道还是对肉体毁伤能力都比98K要出色,但也正因为轻,所以远距离的存能并不好。不过考虑到当时步枪也就4-500米有效射程,所以光是以步枪来说,莫辛纳甘优于98K。
2、莫辛纳甘卡宾
IMFDB中说这支是莫辛纳甘M38卡宾,但M38产量并不大,所以我估计更大可能是波兰自己的wz.91/98/25型卡宾。
因为在波苏战争期间,波兰缴获了相当多的老式莫辛纳甘。到20年代之后,波兰选用毛瑟卡宾作为制式武器,但当时莫辛纳甘在波军中数量庞大,因此他们将其改成了发射7.92mm毛瑟弹的卡宾型,长得和莫辛纳甘M38类似,但口径不一样。
3、勒贝尔1886
全世界第一款无烟火药步枪,不过在二战期间早就是老爷货了。这票武器估计是当年波苏战争时期法国人援助波兰的,然后华沙起义时候波军把这批老爷货从仓库里挖出来用。至于弹药通不通用,够不够之类的就不管了
勒贝尔1886在1927年进行过一次改良,终于把那个破管式弹仓改成了毛瑟式的竖仓,口径也改成了新式的7.5mm。不过这票步枪连法国人自己都很少,而且时间也不对,因此波兰起义时的1886肯定还是那批老8mm+管式弹仓,不过有总比没有好。
4、VZ24
捷克版98K,但比98K更早。捷克斯洛伐克早年是奥匈帝国的军工重镇,在一战期间他们就山寨过毛瑟98,到战后解体,他们先是继续山寨了98/22型长步枪。但很快认识到这么长且重的武器在一战中已经凸显了缺点,因此他们将枪管从740截短到600mm,改出了这支Vz.24.
其实德国人早在一战前就考虑过600mm管子版的毛瑟98,但被轻尖弹带来的枪口焰和后坐力的问题困扰。捷克的vz.24似乎是采用了一种较重的尖头弹,大约11.5克(德国轻弹10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枪口焰问题。不过波兰嘛,有7.92弹就不错了,不挑。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政府起码采购了20万支vz.24,和中正式的关系很密切。
5、Wz.1929
如果想当然的话会觉得德军手上这支是98K,但看枪身的指槽和双翼式的准心可以发现它并不是。
我寻思是波兰剧组直接拿自家的Wz.1929凑数了,反正长得很98K。这支也属于卡宾枪,是波兰山寨Kar 98AZ的作品,适合发射轻尖弹。
这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Wz.1929,后头那把是Wz.1928勃朗宁
机枪:
Wz.1928
波苏战争结束之后,波兰寻思这轻机枪是个好东西,因此当时他们买了勃朗宁M1918BAR,刘易斯以及哈奇开斯1909轻机枪这三来进行选型,最后觉得勃朗宁还行。恰好比利时FN当时也出了一款勃朗宁的改型,叫MODEL D
这货针对BAR的问题做了修改,比如枪管上散热肋并且采用速换枪管设计,一定程度解决了BAR容易过热的问题。给他设计了手枪握把便于控制后坐力,简化了减速机降低成本增加可靠性,两脚架也从枪管上挪到了导气室上,避免干扰枪管震动。
波兰这么一看,诶!好东西,要了。所以在1928年批量山寨了比利时Model D,但口径从原本的.30-06改成了7.92x57mm。
MG42:
不会吧,不会有人连这把枪都不认识吧?注意这把MG42采用了鞍型弹鼓。
最后留作业,上图这个门是什么阴间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