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4):庄王即位,问鼎中原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楚两国之间的直接战争为主,两国国内及其他诸侯国的情况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楚庄王继位。
公元前612年,晋国卿大夫赵盾派遣上军将郤缺率领晋国上、下二军突袭一直依附于楚国的附庸国蔡国,在楚国的家门口向蔡国发起猛攻,蔡庄侯一面抗拒晋军,一面派人向楚国求救,楚庄王视而不见。不久蔡都失陷,国破家亡之际,蔡庄侯只能与郤缺签订城下之盟。蔡庄侯丧权辱国,于次年悲愤而亡,楚王宫依然载歌载舞。
公元前610年,晋再次会卫、陈等诸侯于扈地,以郑有二心于楚,拒绝郑穆公与会,郑国申辩居大国之间不得不从强令的苦衷,晋才允许请和。从中亦可知楚已复强,郑不得不考虑与楚改变关系。
公元前608年,郑以晋无信,伐齐、伐宋皆因受齐、宋赂,半途而废,于是叛晋而“受盟于楚”。附晋之郑,主动与楚结盟。随着楚国的稳定与实力的增强,一些中原国家,开始看风使舵,认真选择自己的出路了。恰在这时,陈共公卒,楚庄王不派人前往吊唁,陈灵公一气之下,与晋结盟。楚庄王见时机已到,立即亲率大军攻陈,接着又攻宋。晋赵盾率军会宋、陈、卫、曹诸国军队于棐林(今河南新郑县境内),攻郑以救陈、宋。楚军救郑,与晋军在北林(今河南新郑北)遭遇,晋军战败,解扬被俘,晋军撤走。
同年冬,晋为摆脱被动局面,从赵穿计,攻打秦之盟友崇国,想迫使秦来救,然后便于向秦求和,不料秦国并不理会。晋又攻郑,以报北林之战。
次年,郑受楚命攻宋,以打击晋国。郑、宋战于大棘(今河南柘城县西北,睢县南),宋军大败。秦为报复晋侵崇之役,出兵攻晋,围焦(今河南陕县南)。秦、晋关系一度紧张。同年夏,晋赵盾解焦围,接着联合卫、陈攻郑,以报大棘之战。楚庄王立即命斗越椒领兵救郑,斗越椒属若敖氏,赵盾说:“他那个宗族在楚国争权夺利,差不多要完蛋了。暂且让他加重弊病。”悄然退去。(也可能是赵盾自知不敌才如此说)郑攻宋、秦攻晋,以及赵盾不敢与斗越椒正面交锋,虽有晋灵公不君之故,也侧面说明其时楚国实力日益上升,连一生不服软的赵盾都不敢接战。正当晋国外争不利时,国内又因晋灵公暴虐,被赵穿所杀,赵盾等立晋成公为君。
公元前606年,晋成公因郑国背叛晋国,于是派兵攻打郑国。晋军到达郔地(今河南省郑州市南),郑国与晋国讲和,晋国大夫士会到郑国缔结盟约。同年夏天,楚国由于郑国倾向晋国的缘故,于是出兵入侵郑国。
同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到达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显露出觊觎全天下的野心。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回答,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刀尖便可以铸成九鼎”表示实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有晋、齐、秦、吴等诸侯大国在,条件远不足,便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