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削球的方式开打两块蝴蝶内置纤维板:张本alc和张本zlc
最近想尝试用内置攻球板来削球,所以就在这两块板子之间折腾了一番,咱们一一来说。
张本alc
玩张本alc的动机之一主要是因为目前加芳碳的削球板太少了,玩削球板几乎碰不到加芳碳的(不严谨的说只有蝴蝶松下芳碳butterfly Matsushita pro special这么一块,还停产许久)。虽然很早之前试过蝴蝶松下芳碳,但当时对那块板的印象并不太好,很可能是因为试的时候还是有机时代末期,芳碳纤维对当时的削球来说应该还是太“刚”了(不了解这块板的球友可以看我之前讲松下芳碳的那期视频)。然而进入塑料大球时代,芳碳结构的球板几乎“一统江湖”,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对芳碳板都青睐有加。再加上汪洋老师用张本alc打削球也有一段时间了,并且看他使用张本alc的效果也挺好,在今年的奥运会和世乒赛上的表现也很不错,所以也就跟风尝试一下。考虑到张本alc毕竟是攻球板,所以反手长胶就选了我认为削球最稳健的tsp/victas p-4,而厚度则选择了1.0-1.2 mm;正手试打的是victas V15 extra 2.0。我正手不会削球,所以这次尝试主要是反手长胶削球加正反手反胶的练球。张本alc初上手的感觉还是有一丝丝的“生硬”,也许是因为我常年打纯木板的缘故。不过虽然手感有点发硬,但比较持球,近台防守很稳。在正手练球的时候,对面球友退半步拉球到我正手位,我正手加力挡/拍(我也不知道这个具体该怎么叫,类似于在球的上升期拍一板),非常稳。把v15e倒到反手位练球,感觉也不错,很稳健。退台正手对拉,感觉这块板支撑有余而喷弹不足,说白了就是形变小,底劲欠佳。这块张本alc的弧线相比张本zlc较高,过去的球比较正,不算“贼”。下面是重头戏,反手长胶削球。我原以为手感这么硬的球板,削球肯定一碰板就飞。但实际试验下来,居然还是能连续削几板,虽然这个板手感相对硬一些,但还算比较持球,所以在削的时候还是敢于加力的,也便于手上的调节。总之,我认为这块张本alc削球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如果纤维层能做的再深一点(即再靠近大芯,远离面材),整体硬度再稍微软一点,形变再大一点,就完美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就目前为止,蝴蝶只出过一款加芳碳的削球板,以现在的乒乓球器材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大胆预测一下蝴蝶可能会在以后再出一款加芳碳的削球板(如果蝴蝶还在乎削球器材的市场的话)。
张本zlc
说完张本alc,咱们再来说说张本zlc。烧这块板的动机一来是出于好奇,因为我从来没有打过zlc纤维(到目前为止,应该还没有加zlc纤维的削球板,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尝试这种纤维);二来是因为信了蝴蝶的官方参数。蝴蝶官方公布的张本alc和zlc的reaction和vibration这两项参数十分接近(张本alc 10.7,9.2;张本zlc 10.5,9.3),加之张本zlc 比alc要薄,所以我武断的推测,alc能削,zlc应该也能。但试了之后发现,脸有点疼。先说正反手反胶练球,张本zlc持球感很好,手感没有alc硬脆,而是韧弹。反胶我先后试过victas V15e 2.0mm, 蝴蝶T05 2.1mm,和美津浓Q5 2.1mm。我觉得最舒服的还是T05;Q5感觉有点韧,不脆,出球没有T05果断,但手感尚可;V15e放反手更合适。正手封挡对面拉过来的球也很稳,对我来说和张本alc不分伯仲,不过硬要说的话,我感觉zlc的弧线要低一些长一些 。我感觉zlc需要自己发点力才能感觉纤维的“持球感”,而alc则可以纯借力。正手中远台的话,张本zlc底劲更大一点。再说反手反胶练球,我只想说这块内置zlc真的很舒服,练球时随便一带就能上台,退半步加力“甩”的话,不但比alc稳,而且速度快,弧线低。我曾一度想放弃使用这块板,但这个美妙的反手让我始终放不下。再说说反手长胶站桩削球,使用的长胶依旧是tsp p-4 1.0-1.2mm。由于zlc弹性比alc大,所以削球的稳定性要差很多,对手上的调节的要求比较高。虽然削过去的球比alc更接近底线,但弧线较高,不像alc能相对更容易削出低一点的弧线。所以,蝴蝶的参数看看就好,不可全信(看来我还是太年轻)。看来我对纤维攻球板的削球试验,就止步于内置zlc了,比它再刚猛的板子对我来说肯定是削不住了。(这里插一句,日本还真有一个叫厚谷武志的专业削球手使用inner zlc削球,不过它使用的是特注大板面的inner zlc)
通过这次尝试,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心得是:玩削球,并不一定要大板面(其实专业选手早就实证了这点,比如吉奥尼斯的科贝尔,汪洋的张本alc;但不可否认大板面更容易削);按现在的趋势,以后加纤维的削球板或者七夹削球板应该会是一个趋势,或者说越来越多的削球手会选择纤维或者七夹板(其实这点也可以从现在专业选手使用的器材看出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