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纪录片11《周王室的衰落》

2021-08-31 21:44 作者:黎不开探花6  | 我要投稿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最早以完整的礼仪思想来治理整个国家的莫过于中国的西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标志着中国由此迈入礼义之邦,分封制与宗法制度也同时建立,形成一种可以浸润九州乃至惠及荒蛮之地的它深远而博大精深而和谐,然而曾几何时,当信义之本自己漠视和背离时,整个王朝的根基也开始受到腐蚀,即便是周王朝能建立无比强固的根基,从而成为亚洲东部强盛的国家,它却无法抵御的内部的瓦解,更何况外部的侵扰也在不断促发内部的分崩离析,最终正外患内乱的合力,导致周王室的衰落。

在陕西省西安市,艺术家们正在制作一座大型的青铜雕塑,雕塑的主角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周穆王,周穆王西周的第五位帝王,出土于西晋太康年间的穆天子传,虽然在史实中掺杂了大量的怪诞传说,然而仍旧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文献经过后人复制,一直保留到现在,书中记述的周穆王会见西王母以及周穆王西征的传奇故事,成为历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热门题材,经久不衰。

经过数代的经营,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江汉领域,都处在西周的控制之下,国家的各项礼仪制度依然定形,整个社会秩序稳定,国力强大作为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周穆王四处征讨巡游,肆意炫耀着王朝的武功与实力然而王朝的危机,正是在这强盛繁华之下渐渐生成其起源显然与周穆王征讨西北部落戎狄有重要的关联。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岩画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岩画 征战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

这里是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山脉,贺兰山一带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的天堂,早在三千年前,戎部落就在这里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世界岩画馆馆长张建国研究贺兰山岩画已经有14个年头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世界岩画馆 馆长 张建国

张:这幅岩画是我们贺兰山岩画当中比较著名的一幅狩猎岩画整个一个狩猎的场景,在商周时期,那么在咱们中国西北地区,尤其在兰山这个地方基本上是西戎,各个民族都在这儿繁衍生息过,最主要的一个生活的一个场景就是狩猎

在西周,西方的戎部落与北方的的狄部落一样,都被西周王朝视为最落后的民族,在古文献的一些记载中,戎狄部落世代居住在周朝九州之外的荒原地区,其实从现在的考古发现可以得知,他们居住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偏远,在陕北山西河北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戎狄文化遗存。

北京市延庆县 山戎文化陈列馆

这里是北京市延庆县西北13公里的玉皇庙墓地,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考古队队长靳枫毅带着队员们花费五年时间,发掘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山戎墓葬群,出土文物一万余件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考古队 队长 靳枫毅

靳:墓葬随葬品很多,主要是有成组的青铜礼器,还有兵器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戎狄的文化当中常见的短刺兵器,戎狄武士个个都是骑士,他极精于长距离的射杀,能够在近战当中用匕首进搏斗和刺杀。

延庆博物馆 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

学者研究西周时期见诸史籍的蛮夷、戎、狄诸族有不下数十种,这些中原地区的周边族群与华夏族群的关系,简称为夷夏关系。西周国力强大,威震四裔,许多周边族群臣服于周朝他们按照周王朝的规定,需要定期向周王室上贡。然而这种关系在周穆王时正面对着巨大的破坏。周穆王好大喜功打算想进一步控制戎狄他以犬戎首领不按时朝贡为名征讨犬戎炫耀兵威这件事不仅引起戎狄部落的普遍抵抗也引起周朝内部有识之士的担忧。

当周穆王出征犬戎,祭公谋父极力劝阻,认为犬戎首领一直尽其职守,按照周朝的规定,终生朝见一王。而周穆王的出征不仅没有道理,而且可能直接到周朝出现危险。周穆王不听进谏,率大军出征,走上了一个两好的道路。如果失败王朝将蒙受巨大耻辱,即便胜利了,周王朝也只能落个失德的名事实是,在费了大量的军力、物力后周穆王只带回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从此不周朝供奉也断绝与周朝正常往来原先的友邦成为仇敌。从此,戎狄总在伺机向周朝报复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副研究员 邵蓓

邵:结果这样不就是破坏了周德,结果后来远方就不再来了,觉得他没有德了,这实际是周人一直宣传的一个德治思想,就认为周穆王的这种彰显武功的行为破坏了他们这种德治的思想。

周穆王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五年,好游猎,四处征伐,在表面强盛的背后为周王室埋下了种种隐患。周穆王死后,依此即位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他们被称为中期四王,中期四王仅能守成,然而周共王曾灭掉姬姓的密国周夷王初年曾召集国内诸侯,处死齐哀公,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在邦畿之内,周王室仍然具有最高的权威,其最大的祸患则是西北的戎狄。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刘源

刘:穆王这个做法在古书里评价就是荒服不至,所谓荒服是臣服于周王朝的周边的这个少数民族,他这个举动可以说导致了周王室和犬戎的矛盾。

周穆王西征之后,戎狄部落反而更加强大,反过来不断侵扰周朝,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以为苦,更要命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外部祸患更具杀伤力的隐患正在不断加强,周朝的内部出现了危机。

通过分封和宗法制度,西周王朝构建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格局,依靠着地方诸侯的辅助,周王室实现了对一个领域广大的王朝的掌控。然而西周分封制度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赋予诸侯高度自治权力,诸侯在诸侯国内有其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很容易发展自己的实力。诸侯实力的增强,一方面能够给西周王室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它们的离心力也日益加强,虽然周人说他们的王朝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但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只集中在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被称为王畿的不大地区,然而就在这不大的地区内,周王室的控制程度也在不断减弱

陕西省西安市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祀卫鼎

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四件青铜器,它们的主人是西周中期一位名为裘卫的贵族,其中名为五祀卫鼎的青铜器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它的铭文记述了裘卫和贵族邦君厉互换等值土地的事情。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三年卫盉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九年卫鼎

 

另外三件青铜器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它们的铭文同样记述了贵族裘卫和贵族矩伯、矩姜进行土地交易的事,土地交易在贵族之间进行,意味着周王室对土地控制的削弱,在周王畿内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按照分封的原则分封给王室大臣们,当一块地被赏赐给大臣后,它就脱离了王室的控制,而由那位大臣支配控制了。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王竑

王:从裘卫四器的铭文里面可以看到在西周中期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土地的租赁、转让、以及买卖的这些现象。

从西周的早期金文可以发现,西周早期的时候,王赐予臣下的往往是一片完整的土地,他们常常有单独的地名儿,到了西周中晚期,却只能看到零碎的土地授予了,这一现象表明,随着土地的封赏,诸王室所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西周中期以后,王室的土地已经变得十分零碎,所以只能以零小块的形式继续赏赐土地,属于周王的土地不断被封赐下去,王室财产的规模不断减少,逐渐出现贫弱的现象,王朝实力和地位都受到了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朱:臣属们一方面在王朝做官,做王朝的官吏,一方面他本人和他的家族都给他们土地,就是聚族而居,也成为一个当时可以叫封君这样的情况,那么从现在的西周特别是金文资料看,到了西周的中晚期因为这些封君都有土地,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他的族人,包括家臣,所以他们每一个封君都是一个经济的,也含有一定家族政治的这么一个共同体,而且还有军队。

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周王在政治上的凝聚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增加,地方诸侯和王室的血缘亲属关系不断的减弱,由宗法制联系起来的亲密的君臣关系也随之不断的削弱,好在周公所设的礼仪制度已深入人心,如果周王室能够继续保持礼仪信义,无论如何,各诸侯国的国君不敢违抗周王室的命令,然而周王室能够保持他的至尊和礼仪吗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李:西周的王朝本来对于各诸侯国的国内的一些政治问题管的很多,超过人的想象,比如说继承权是谁来继承啊,谁继承公位等等,这种问题都要管的,可是后面越管越不行了,王朝的势力越来越弱,这样的话就造成了一个分裂的基础。

在经过二百多年的统治之后,西周政权开始进入混乱局面,他的第九代天子周夷王是靠着诸侯拥立,才从死去的叔叔手里夺过政权,正因为如此,周夷王在诸侯面前摆不起架子,按照周朝礼仪,周王接见朝觐的诸侯本来是不下堂的,而到了周王就开始下堂接见诸侯了,这便是后人所认为的周天子失礼之始。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厉王即位,这位新君主,一反父亲柔弱的形象,他意志刚强,决意不惜一切代价改变父亲的政治困局,重新树立周王室的权威,那么,这位生性严苛的君王能否做到呢

陕西省周至县剧团

三千年来,陕西西安一直流传着关于周厉王的各种故事,并演变成戏曲形式登上舞台,在老百姓心中,周厉王向来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他倒行逆施,残暴不仁轻信小人剥削人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周厉王任用荣夷公执行专利政策专利就是王室专山林川泽之利,重申把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所有,这项政策简单粗暴地将原来国人共享,霸为王室专有,直接触犯了当时国人的利益,引起国人的怨言。

在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周厉王进行最独裁最强烈的控制在全国实行无处不在的恐怖监控政策,只要有说闲话抱怨的人一经经发现立刻处死,从此国人不敢再说话,人人自危周厉王见没有人再提出异议,感到很得意,以为自己已经使周政权变得最为强大,然而异常的沉默中正酝酿着最可怕的反抗

周厉王的政策不仅侵犯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也深深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公元前841年,不堪忍受的周人发动了暴动,冲向王宫,要杀死周厉王力王闻到风声仓皇逃跑,一路上无人收留,不得已东渡黄河,一直逃到位于今山西霍州的地,就这样,执政37年的周厉王退出了历史舞台,他本来想靠铁血政策来振兴日益软弱的周王室,但没想到将自己逼上了绝路,在彘地,周厉王默默无闻的隐居了14年,他无奈旁观周王室继续衰落,直至郁郁而终。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李:国人暴的本质原因过去都认为主要是周厉王本人的政治不好,他政策的方面一些问题,他用了一些不好的人,那么这是过去传统的看法,最近在我们清华简里面发现了一些资料,这些材料还指出了当时的外患还有关系,周厉王时期的话特别是这个可以叫内忧外患,两者夹攻的这么一个局面,就是厉王的内政相对也就更坏了。

史记》记载,暴动的国人驱逐周厉王后,还要处死周厉王的太子,紧急关头,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太子静,才是太子活了下来,在剧烈的动荡中,王朝一时间失去了最高的统领,是谁填补了周王室的权力真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有大臣召公周公二人联合执政,这就是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这个中国历史上开始有确切年份的纪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对于共和行政和穆天子传一起出土的竹书纪年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周厉王出逃后,一位被称为共伯和的诸侯,到中央行王政战国时代的文献庄子吕氏春秋以及新发现的清华简系年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遗憾的是,这几种说法都得不到足够的证据支持,在现存的青铜器铭文中,也看不到共和纪年,西周青铜器铭文始终以共和行政的真相至今仍然是个谜不过不管共和行政的真相是什么,共和14年间王权处于真空的情况下是不争的事实,西周王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直到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太子,即位是为周宣王

相传,周宣王一生酷爱斗鸡,然而由于从小历经坎坷即位后的周宣王,并没有玩物丧志,而是励精图治,努力重振朝纲,他曾有效地调动起各种力量先是依靠附属周朝的抵御戎积蓄力量后周宣王亲征,最终迫使戎狄远去

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朱:有过一段所谓的这个宣王中兴,但是其实也就维持几十年,而且这个时候估计周宣王也是很困难的,是因为周厉王留下一个摊子很乱,另外再加上外部的军事斗争也很激烈

周宣王后期对外战事一再失利,先后败于姜氏之戎和南国之师,三番五次的溃败之后,周宣王要在太原登记人口数目,西周时期是军农一体周人平时耕种按时训练,战时则成为士兵编入军队作战,而在西周分封制度下,隶属于周王的军队只能由王室直接控制下的土地上的民户出,以前王室操控大量的土地和人民,有着充沛的原,历代周王并不统计人户总数,西周晚期王室控制的民众太少,亡南国之事后,军兵力不足以致宣王打破了祖宗成法,根据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总数补充兵力,在王朝大眼里这一举动是向诸侯们示弱、示少,将会失去诸侯的亲附,周宣王终于没有听从大臣们的劝谏,因为疲弱的兵力已经让他无法强撑门面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院 刘源

刘:到了晚期宣王,他的一些实施的方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里面可能也有的原因就是那些老臣已经年龄太大,已经无法再辅佐他,他在王室的一些举措也不是很恰当。

这位中兴之主,到了晚年早也不能阻止王室的颓败之势了,宣王晚年一个可怕的流言在王畿地区散布,流言称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灭亡周国(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流言传到宣王的耳朵里,他下令捕杀这对出售这两样东西的夫妇,王室的颓败之象日益显露,不安的情绪在王朝中涌动,几句童谣就使至高无上的周王如惊弓之鸟。

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朱:整个西周晚期可以说是都在下坡路,周厉王是是一个下坡、灭亡的迹象或信号,所以后来有短暂的中兴,有点像回光返照,但是最终还是不能再维持了。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继位,很多人对这位新君主寄予厚望,然而重大的自然灾害连续爆发,给王朝雪上加霜,西周幽王二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岐山出现了崩塌,镐京都受到了震动,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人是这样描述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在众人眼里,如果不加以改善,周王朝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然而周幽王完全没有这种意识,相反他已具备了亡国君主种种恶习,他信用阿谀奉承的小人摒弃贤人,荒废朝政,他把大臣的劝谏抛出脑后,一心只想着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宠妃褒姒高兴,褒姒本是褒国的美女,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献出褒姒乞求投降,幽王对褒姒一见钟情并立为妃宠冠周王宫周幽王四年褒姒为周幽王下一子,周幽王对她更是宠爱,不惜代价地满足褒姒的一切喜好相传褒姒有个特殊的嗜好,喜欢听裂帛的声音,于是周幽王命人取丝帛送到褒姒寝宫,的宫女每日撕裂给褒姒听,褒姒进宫以来一直没有笑过为博得红颜一笑,周幽王煞费苦心,甘愿不顾一切做最荒唐的事情于是,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国故事,烽火戏诸侯即将上演。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骊山烽火台

这里是西周烽火台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绣岭最高峰,海拔近千米,它的南边,北边在西周时就是通往都城的重要交通干道,烽火台是中国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强敌入侵而建的,为了保证王国的安全,军队里有最严格的规定,只有外敌入侵时才能点燃,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陕西省西安市华清池 文化研究员 岳东

岳:如果犯了敌兵很少,一千人以下一般就举一烽,如果在一千人以上就要举两烽,如果来的更多就要举三烽,就表明情况已经很紧急了,如果敌人倾国而来,已经很危险的时候,那么这三个火堆同时点着以后,还要再合拢,过一会还要再分开,就表明已经非常紧急了

如今的烽火台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军事功能,20世纪80年代,当地人在遗址基础上重建了一座空心的烽火台,专供游客参观游玩,而就在三千年前周幽王也一样把烽火台当成了游玩之所,让他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人到烽火台上点燃了这个只有外敌入侵时才能点燃的烽火,烽火台底部有一个灶口,再次点燃柴草和狼粪会在柴顶形成烟火,用狼粪烧烟,具有乌烟直上云霄,风吹不斜的特点,如果京都危机,只要一个烽火台燃烟,其它烽火台就一刻不能耽误连锁警报得以迅速传递到远方,按照周朝法律,诸侯们看到烟火后必须马上率军赶往京城

陕西省西安市华清池 文化研究员 岳东

岳:他们赶到骊山脚下一看,上面鼓乐喧天大王正在上面取乐呢,就问大王,边情怎么样了,敌人在哪里?周幽王说没有边请,我们在这玩呢,诸侯们就很生气,面面相觑,狼狈而归,褒姒看到这个场景觉得很开心,就突然开怀大笑,周幽王一看妃子笑了,心里很高兴,后面又举了几次烽火,诸侯们知道上当了,慢慢地就不太来了。

更多荒唐的事情上演了,这是发生在周王宫内部的一次重要的逃离,将完全动摇国本,直接决定王朝的最后命运,为了使褒姒高兴,周幽王废除了正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王后和太子逃离王宫后周幽王仍旧不依不饶,为了使褒姒的儿子没有后患,周幽王完全忘记太子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决定斩草除根,杀掉已逃到申国的太子是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太子是申侯的外孙,周强迫申侯交出太子这件事最终使衷心拥护周王室的申侯,成为周幼=幽王最大的仇敌

公元前771年,申不仅联合曾国,而且联合西北的犬戎部落大举进攻西周犬戎部落一直等待这样的机会,他们发动了最强大的攻击,很快就兵临城下,周幽王危在旦夕,他赶紧令人燃起烽火,然而已经完全失信于诸侯的周幽王没有等来任何救援犬戎肆意的横行起来,他们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捣毁了镐京的宗庙宫室,而且带着美人褒姒和大批的战利品扬长而去,仓皇失措的西周贵族们草草掩埋了礼仪重器逃离了家园繁盛的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李:西周灭亡的话代表了当时的周朝所代表的那种分封制它的一些弊病,那是根本的一些原因,同时西周一开始的时候扩展的太快,它扩展的太快,它对于一些外面的少数民族完全采取一种压迫的这个态度,他对于西北的这些民族估计也是这样,那么这些方面的话就是一些民族矛盾和内部的政治矛盾就互相结合起来。

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普渡镇是西周镐京遗址所在地,从1983年开始,陕西考古研究院镐京考古队就在镐京遗址上进行勘探和局部发掘工作,试图重现消失久远的西周图,然而镐京被犬戎攻占后,周王宫的所有东西都被焚毁殆尽,经过几十年的挖掘,考古队竟没发现一件完整的陶器,挖出来的全部是碎陶片镐京考古队队长岳连建带着队员们试图一件件的修复和还原这些西周陶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 主任 岳连建

岳:地上和袋子里面放的陶片都是我们今年在这个花园村和落水村,两个地点发掘出土的西周的陶片,现在这个罐子就是我们已经复原了大部分的罐子,这个罐子一片片拼起来也不容易,是从一堆陶片里面分类以后,把相同的片子放到一起,最后经过拼对以后才能证明它是这个罐子上的。如果插口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知道它是一个器物上的。

一件器物破碎了,可以重新拼接修复,而要想修复一个破碎的西周王朝,却已经完全没有可能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宜臼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的护送下,都洛邑建立东周宗周的贵族大臣们都随同前往临行之时,周平王护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封赐的土地是被犬戎占据的宗周故地周平王许诺秦如果能够赶走犬戎,就领有其地狼狈而走到周王室已经拿不出真实的土地封立诸侯了,这时的宗周故地,宗庙宫室尽毁满目疮痍,直到21年后秦文公才从犬戎手中收复故地,另一位护送有功的郑武公与周王室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属地,被宣王分封郑地,郑地与东周王畿交界,在犬戎入侵西周郑桓公力战而死,周王室将郑国视为最重要的部署,然而随着双方实力的改变,彼此的关系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河南省新郑市郑王陵博物馆

郑王陵博物馆 郑公大墓

河南博物馆 九鼎八簋

郑王陵博物馆 铜戈

郑桓公、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被称为郑氏三公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最为倚重的诸侯,河南省郑国车马坑博物馆是东周时期郑国国君及其家族的墓地,新郑市便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所在地,半个世纪以来,在新郑市发现有东周墓葬三千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郑公大墓出土的最重要文物,九鼎八簋,在周朝时期是王权的象征此外,郑公大墓还出土了大量的兵器,这意味着,随着实力的增加,郑国国君与周王室的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亲密的依存关系逐步变为对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在这片广阔的郑国城遗址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蔡全法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已有40多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蔡全法

蔡:郑的军队在当时虽然不是千乘之国,但是在春秋初他的军事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它要欲霸中原,就是想在中原称霸,它不断蚕食,就是扩大自己的领地,实际上对周就形成了半包围的状态,所以他对周的威胁就越来越大了,而且他不太听从周王的一些意见,干预朝政。

周平王死后,郑庄公的实力迅速扩大,周王的实力却仍旧在减弱,强大后的郑庄公试图挑战周王的权威,双方摩擦不断,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即位后,剥夺了郑庄公的权利,郑庄公因此不再朝见天子怒不可遏的周桓王引兵讨伐郑国公元前707年,两支军队在郑国的城邑繻葛对战中周武王率领的联军打得大败,周桓王还被郑国的大臣祝聃用箭射伤了肩膀祝中王肩),从此,王再也不敢发动战争此后,周王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职纳贡,周王室的收入日渐减少,不得不经常向诸侯求车,失去了昔日的尊严从郑公大墓的规格和陪葬品数量等级可以看出,当时的许多诸侯国实力已凌驾于周王之上,礼制僭越也普遍出现在葬俗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蔡全法

蔡:西周因为礼制的限制,这种墓一般来说是不能用于诸侯一族的,但是到春秋随着礼制的衰落,各国的国君都出现了用中字型大墓的这样一个葬俗。

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朱:要想在诸侯里称霸,还得取得能够挟天子的资格,因此天子还是大家名义上的共主,大家不管是哪一个多么强大,但是都还是在名义上还要遵奉周天子,还认为他是正统的,这是名义上的,但实际上,当时的周王朝在洛阳这个地区,其实它的地位、它的实力,军事和经济的实力其实只相当于一个小国了,他甚至比不上后来很多发展起来的那些强大的诸侯国,已经差的很远了,而且这个是越来越衰弱了。

夕阳西下,王的时代正在结束,夕阳下的群山则显出峥嵘的模样,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呼之欲出从好大喜功的周穆王到不甘沉沦周桓王,在此期间,周朝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岁月,最终由盛及一时变得支离破碎,在接下来这个仍然被称为的时代,昔日的辉煌已成为永远的回忆,在勉强的维持中,王的身影实际上已渐行渐远,逐渐成为群雄的依附,最终沦为诸侯争霸的模糊背景然而,周王室曾经的辉煌,特别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孔夫子极力推崇周礼,说出吾从周的时候,周朝崇尚礼义的精神也已再次复兴,在传承与发扬中,为古代中国的历史照射出一条民族特色鲜明的宽广道路。

中国通史纪录片11《周王室的衰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