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吴季先生的话
“如果登上月亮您最想最的事是什么?”
我想用小提琴拉一个满月,感受一下1/6重力下的琴声。
吴季,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参与推动我国第一颗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等。
人类从太空得到了三次启示。
第一次启示就是像加加林,还要我们的杨利伟,就是第一次到了地球轨道以后,看到地球是园的,大气层薄薄的一层。出了大气以后觉得这个地球非常地漂亮,特别是太阳从背后照过来能看到一个纳层,这个纳层是黄色的,非常薄的一层纱一样,太应该保护地球了。所以太空带给人的第一次启示,就是关于环境,关于地球。
第二次启示就是到了月球,当时阿波罗八号的宇航员,到了月球以后,围着月球转,然后就飞回来了,当他们那个飞船围着月球转的时候,看到地球从月球背面升起来,一个蓝色的星球,从几亿年不变的一个灰色的月球表面后面升起来的时候,就非常的惊讶,就赶紧拍照片。彩色照片洗出来以后,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张照片后来就叫做《地升》,“Earth Rise”。这张照片改变了整个世界,应该说这是第二次启示,因为把地球作为一个行星看待,在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颗行星,唯一能够承载生命的一颗行星。人类在这颗行星上是唯一的智慧生命,不分肤色、不分语言,我们的共同之处远远要多于我们的不同之处。这是第二次启示。
那么第三次启示实际上是来源于天文望远镜看到系外行星,就发现太阳系以外,在银河系里也有好多恒星带着行星,就像我们太阳一样,周围也有行星围着转,那么这些行星里面,必然有能够承载生命的行星,而且现在发现了几千个了。那么人类就开始思考,我们是太阳系当中是唯一的的智慧生命,在宇宙当中可能我们不是唯一的智慧生命,那么我们怎么和必然沟通?我们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智慧生命?如果能够找到智慧生命,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我们能够反过来想想,我们自己的文明,人类的文明怎么延续下去,能够持续到我们找到他们,还是在找到他们之前我们就自己把自己毁灭了。所以人类的格局又大了,又变到宇宙层面了。
所以这三次启示,应该都是人类进入航空航天时代以来带来的,所以变化才刚刚开始,才刚刚开始。
“人类上太空,您只的是怎么样的一个图景呢?”
要真正走出地球,其实应该是成千上万的人,现在太空旅游可能会带动每年五十人、一百人,然后十年以后可能会上千人、甚至一万人每年。那这时候不光是工程师或者是军人、飞行员,可能就会有艺术家,有哲学家,有音乐家,有更多、更具有感性的这种人类,他们会带来更多的信息。我觉得很重要很重要,就是你离开地球以后,你会把地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地球就是一个整体,人类就是一个整体。
其实我接触过很多的宇航员,包括阿波罗的宇航员,他们都有一个宏观的观念,几乎没有不支持国际合作的。到了太空以后,他回望地球的时候,看不到任何边界,也听不到任何争吵,地球是那么漂亮,蓝色的一个星球,特别是到了月球轨道往回看的时候,那地球非常非常漂亮,在整个太阳系里没有一个行星像地球这么漂亮,这些具有感性成分的这种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文人、音乐家,他们会想得更多,他们会把太空,在那个距离上看地球,那些感悟带回来。现在就这些宇航员,已经带回来很多东西了,我们看到他们有些话讲得很好,但是如果有更多人去的话,显然会有更丰富的信息带回来,人类就会有另外一个维度来认识自己。从1902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到1957年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打上天,航空航天时代只有100年的时间,现在刚刚才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只有二十七个人去过月球只有十二个人在月球上走过,而且他们都差不多有一半都去世了,五十年过去八十多九十多岁,已经都走到暮年了,他们现在仍然还在奔走相告,到处在讲他们地经历,讲太空带给人类地启示。
“如果登上月亮您最想最的事是什么?”
我想用小提琴拉一个满月,感受一下1/6重力下的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