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消化科-食管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过多的胃、12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损害;若内镜下可见食管粘膜糜烂、溃疡等表现就称为反流性食管炎,否则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机制:
抗反流屏障的破坏:
最重要的是食管下括约肌LES,正常人LES处为一个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LES压减低可导致反流性疾病;一过性LES松弛在无呑咽动作时发生,是食管反流的主要病因;裂孔疝由于食管下端失去膈肌支持,也易发生反流;
胃排空延迟也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多发生在餐后;
食管的保护机制:
并非所有的反流患者都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说明食管粘膜有保护机制;反流液可刺激食管蠕动,减少食管内酸的含量;
临床表现:
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餐后、卧位、弯腰、腹压增加时加重;
反酸-胃内容物在无恶心、不用力的情况下进入口腔统称反胃,由于反流物多为酸性,又称为反酸;
胸骨后疼痛-大多继发于反酸和烧心,有时酷似心绞痛;
呑咽困难和呑咽疼痛-食管炎发生溃疡时导致疼痛,严重炎症纤维瘢痕狭窄导致呑咽困难;
并发症:
食管炎症、溃疡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炎症导致的纤维增生造成食管狭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称为Barret食管(食管癌的癌前病变);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
见到反流性食管炎可以确诊反流性疾病,没见到不能排除;
24小时监测食管pH:
尤其适合于内镜阴性的患者,pH<4认为是反流指标;总pH<4时间百分比;
食管吞钡X线检查:
主要用于排除食管癌;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内镜、食管24小时pH、PPI试验性治疗7天;
治疗:
一般治疗:
睡眠时头高脚低位,睡前不吃东西、餐后不平卧、避免吃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降低LES压的食物;
药物治疗:轻者H2RI、促胃动力,重者PPI
H2受体拮抗剂-胃泌素、迷走神经促进胃酸分泌都通过组胺实现,H2拮抗剂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量,但不减少食物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只用于轻中度患者;替丁类;
促胃肠动力药物-西杀必利促进胃排空;只用于轻中度患者;
PPI-直接抑制壁细胞细胞壁上的H-K-ATP酶,抑制H+从细胞内进入胃液;适于症状重、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
疗程8-12周,停药后大多复发,所以维持治疗是必要的,应用PPI,防止Barret食管发生;
并发症的治疗:
对于食管狭窄可行内镜下食管扩张术;
预防Barret食管癌变的方法是定期随访;
贲门失迟缓
发病机制:
食管壁蠕动和张力减弱,呑咽时LES不能松弛,而不是LES张力增加;导致食管逐渐扩张、伸长、迂曲;
临床表现:
多见于20-50青壮年,呑咽困难、进食后30min内发生呕吐,部分病人感到胸骨后或季肋部疼痛;
辅助检查:
食管吞钡检查可见食管扩张,末端为鸟嘴样狭窄,粘膜光滑;
治疗:
轻症患者可用解痉药、镇静药治疗;药物效果不好可用机械扩食管治疗;
外科治疗-贲门肌层切开术+抗反流手术;
食管癌
进行性吞咽困难是主要特点,多位于食管中段,上段最少见;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最多是鳞癌,部分是腺癌(来自Barret食管);食管壁内扩散常见,可以直接浸润临近器官,可经淋巴管转移,晚期可血行播散;
临床表现: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 吞咽疼痛
狭窄的表现-早期表现为食物通过缓慢、停滞、轻度哽咽;当食管周径2/3受到浸润后出现吞咽困难,从吞咽固体困难到吞咽液体也困难;近端由于扩张潴流,可有食物反流;
食管壁破坏的表现-早期为呑咽时胸骨后灼烧感、针刺感,晚期为呑咽疼痛,尤其是摄入热或酸的食物;
晚期可有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
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作为筛查手段;
食管吞钡检查;
食管CT-管壁厚度>5mm,与周围界线模糊,用于确定外科治疗方式;
内镜检查-可直接做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贲门失迟缓、胃食管反流疾病、食管良性狭窄都可通过内镜和钡餐鉴别;
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适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人;
姑息治疗-内镜下支架置放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