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胶的几大误区(二)
越粘的越好,国家队打啥我打啥,老化胶皮不更换,依赖刷油或者完全不刷油,这也是配胶的几大误区。配胶的问题其实有延续性,因为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大家可以在网上学习到很多配胶的知识。但这个也是有利有弊,有可能你以为正确的信息,其实是误导。还有就是在日常的打球环境下,有些球友可能会分享自己的配胶思路,但未必每一个人分享的配胶思路都是正确的。如果你不加思索,满盘接受,就可能进入了配胶的误区。
有些球友以为越粘的越好,前几年还有人炒作老款的大字狂飚三,因为老款的大字狂飙三粘性更好,于是这胶皮就被炒作了起来。但这个炒作其实不是很给力,毕竟现在的狂飚三粘性都在减弱,这个其实是大趋势了。越粘的越好,那肯定是错的思路了。我以前打过有机蓝省,那个确实是比较粘,新开封的胶皮甚至是不走球的,因为球感觉要被胶面粘住了。这么粘的胶皮,其实挺影响手感的,球接触胶面的时候,感觉粘性太强了,这球弹跳的感觉就模糊,因为粘性影响太大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胶面粘性在减弱,否则太黏的胶面会影响弧线的判断,影响小球的控制;而且太黏的胶面会影响击打的出球速度,还会影响击打的落点判断。总之,粘性减弱是大趋势,增加海绵裹球是大趋势,抓球感不能太依赖胶面的粘性;而且太黏的胶面会影响出球的速度,影响攻防转换;防守的时候,太粘的胶面导致出球的弧线太短,不够顶。
国家队打啥我打啥,这个其实是非常大的一个误区。首先,国家队打的基本上都是特制底板,而且打的也是特制胶皮。业余的你几乎弄不到国家队特制的底板,所以很难真正的做到国家队打啥你打啥。因为底板和套胶是有机的组合,你只买特制狂飚或者只买特制底板,这都是明显不够的。必须特制底板加特制套胶,这才是真正的模拟了国家队的器材,但试问,你的发力够打透国家队器材么?特制底板现在难买,尤其是选手注的林高远alc和vis,不过特制狂飚三倒是好买,明星国套应该是完全对标特制狂飙三的产品,至少我打的时候觉得他们的性能表现是一样的。但问题又来了,马龙打42度,业余的有几个能打透的,更不要说步伐不到位的时候,业余的难以发力的老大难问题了。所以,国家队打啥你打啥,这个肯定是不靠谱的,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但话又说回来,跟风没错,别太跟风就行,比如市场版的林高远alc,市场版的无机蓝省刷油其实就很好打了,不用太瞄着国家队器材,容易得不偿失。
老化胶皮不更换,这个也是一个误区。因为老化胶皮的粘性通常是很弱的,海绵肯定是没啥内能的,虽然它不容易吃转,但同时,它制造旋转的能力也很弱。关键的问题是,你用老化胶皮打球,根本就没法练技术,因为老化胶皮应该来说,它是违规的,而且它和正常的胶皮的性能差异太大了。老化胶皮,它的胶面可能已经没啥弹性了,粘性是消失很多了,海绵没有内能,整体来说,无论是薄摩擦还是海绵的裹球都很差了。用老化胶皮拉球,手感肯定差,而且粘性太弱,海绵不裹球,你拉球根本就没重复性,不会有精准性。我就遇到过使用老化胶皮的球友,他的动作是越打越怪,因为老化胶皮和正常胶皮并不一样。在我建议之下,他终于换了套胶,后面才开始慢慢的接触弧圈球技术。
依赖刷油和完全不刷油,这是两种极端。我遇到过一个球友,他给新买的天极二蓝海绵刷了五次油,好家伙,这是打算一次刷爆炸啊!我寻思着,国家队也没这么狠的刷油吧。那个颗粒感确实是爆炸的,胶面感觉都要被撑爆了。他这么个刷法,实际的效果其实不太好,刷这么多油,影响寿命不说,弹性太好了,他一拉球,球就乱飞。一般来说,新胶皮,有机狂飙刷三次,无机狂飙刷两次就行了;这种直接刷5遍油的,这就离谱了。刷油太多,那肯定是容易漫天飞;但不刷油,那是真的难打,动作肯定越打越怪。因为狂飚三本身就是依赖刷油的,如果不刷油的话,海绵没法增弹软化,击球的时候手感很闷,拉球的时候裹不住球,出球的弧线不稳定,打球的时候非常费劲。用不刷油的狂飚三,不如直接买729的粘套,这种才是不依赖刷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