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进步,奋发向前
追求进步,奋发向前
站在巍峨的抗战胜利纪念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不由得想,是什么让地处边陲之地的昆明在近代有着一段不错的历史的呢?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昆明是一座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其鲜明特点的城市。昆明身居云贵高原的西南侧的一个盆地之中,与我国各大著名城市之间有着相当一段的距离;再加之地处高原,交通不便,同时日照充足,降水丰沛,使得昆明难以,同时也不需要与外界建立太多的联系便可自给自足,尤其是在交通远远不如现在发达的八九十年前,昆明与中原地区处于一种相对隔绝的状态,这使得在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告急,面临日寇威胁时,昆明却平静的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也正是看重了昆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社环境,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了西南联大并选址昆明,以图在乱世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一个为抗战及中国日后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的地方。由此,昆明与联大之间产生了一个足以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交集,昆明也一度成为“天下文枢”、“民主壁垒”。
为了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大学中的青年人们的思想认识,感受爱国知识分子以及革命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与热情,探究昆明近代进步气息的起源,南信大“探红星”小分队与2023年7月在昆明市各大相关景点开展了以“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对抗战时期学术史和社会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谈到昆明的近代史,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西南联大”了。西南联大的全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日寇的威胁,由京津冀地区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搬迁至昆明后联合成立,共存在了8年又11个月,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的称号。现在西南联大的旧址位于云南省师范大学校内。
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我们得到了前往西南联大博物馆的机会,并在其中得到了很多感悟。
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以及文物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西南联大的校舍与教室。碍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联大的建筑只能采用昆明当地最为传统的土胚房,房顶是由铁片铺成。尽管昆明的气候相当宜人,但土胚房仍然难以很好的隔绝外界的环境,再加上昆明春夏多雨,每次下雨时雨滴落在铁制的房顶上会发出巨大的声响,严重影响到了教授们的教学,据说最严重的时候讲师的声音甚至会被雨声盖过,使得一节课上老师与学生们只能静坐听雨。同时昆明相对和平的环境也并没有保持太久,抗战中期便开始有日机不断轰炸昆明,联大师生们在上课时还得时刻注意防空警报,一旦警报响起便得立刻离开教室赶往附近的山上的山谷中以躲避轰炸,所幸后来飞虎队的帮助以及大家日积月累的经验,轰炸并未对联大师生的生命产生太大的损失,联大师生们甚至苦中作乐,在“跑警报”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趣事。
令我感慨的是,即使在如此恶劣的学习环境之中,联大仍然走出了许多国内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的人才,如华罗庚、杨政宁、邓稼先等著名学者专家便是在这一时期于联大任职或求教的。与他们相比,身处广厦之中的我们无疑拥有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环境,因此我们势必要追寻他们的精神,沿着他们的道路不断向前,为中国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而联大的教授们除了在学术上为国家争取进步,也有不少教授为了人民与国家不断奔走呼号,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在昆明遇难的联大教授闻一多。闻一多是联大国文系的教授,他的作品《七子之歌》对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他本来是不参与政治的,只想一心扑在学问上,但他目睹了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联大学生的爱国活动被血腥镇压之后,他对国民政府感到了厌恶,并在周围人的影响下接触并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为了人民与国家奔走呼号,对“一二一惨案”向国民政府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完成了由“学者”向“战士”的转变。最终,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痛斥国民党的暗杀行为,并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了暗杀,惨死在自己的家门口。
一多先生的遭遇让我感叹,是啊,他本来也是一位算得上名满天下的学者,所就职的学校在全国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他本可以埋头钻研自己的学术研究,咬牙坚持着等待抗战的胜利,然后便可以过上一种较为理想的学者的生活,但来到昆明的日子改变了他,他看见了有些为官的人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依然可以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也看见了普通百姓即使相对远离战乱,也依然挣扎求生,无立锥之地;当他真正的看清了这些之后,他决定抬起头做些什么,哪怕牺牲也无所畏惧。
西南联大对昆明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其实早在西南联大到来之前,昆明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此时需要我们将时间线稍稍往前回溯,去看看在抗日战争之前的昆明留下的印记。
在闻一多先生遇难处附近,便是著名的讲武堂。讲武堂的建立可以上溯至1908年,由彼时的清朝云贵总督沈秉建立,所选的地址更是历史悠久,据说是明朝沐国公的练兵场。创立以后,讲武堂便仿照日本军官学校进行调整,这可以说得上是来自西方的思想进入昆明的开始。后续校长蔡锷在1911年10月带领讲武堂的学员发动起义并响应了武昌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由此外来的西式思想在昆明有了进一步扎根的环境。再后来便发生了著名的护国运动: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唐继尧、蔡锷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并击败了袁世凯前来讨伐的军队。这一举动引得南方各省纷纷举事响应,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了帝制。我想,这便是民主的思想在昆明这片土地上彻底扎下根来的契机。
后来,讲武堂不断的为国家输送着军事方面的人才,如朱德元帅和叶剑英元帅便是由讲武堂走出去的。这些人才带着讲武堂所传授的军事知识和民主思想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等足以影响中国命运的大战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相信这份属于昆明的民主思想,也为他们的前路点燃了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