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活症——流动等于疼痛
【声明:本文未参考任何书籍,全为经验性猜测。】
失活症是我自己取的,因为最开始它给我最鲜明的感官特点是高度的“活力排斥”,而活力是生命波动力,存在于方方面面,所以我最开始不适宜的时候,连呼吸久了都会无可抵御地犯恶心。
后来我又总结出了不同的本质定义,就在最近刚新一层清醒的四个月里,比起“活力排斥”,用“活态定格”更为本里。因为“活态定格”而生命本质为流动,所以属性冲突,造成“活力排斥”现象。
以上为总结出的理论知识,想必比较难理解,我将它带入现实,以我身上的症状为例子解释“活态定格”的具体体现。
对所有存活波动敏感且表现排斥:这点刚刚就提到过,因为活态定格的静性和生命活动的动性相冲突,就像弹珠打在静态高密度液体上会被反弹那般,只是里边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被人体承受。这里给说一下存活波动现象对比阶梯:呼吸<正常情绪波动<正常活动<正常沟通<肢体触碰<认真思考<写作时代入情绪<分析病症真相<专注情绪波动(仅供参考)。其实从这点上,我有些大言不惭地说一句,我似乎变成了一个活的活力测试对比机器。
能力被瓦解:这点真的是非常让人糟心和恐慌,是个让人难以镇定的变化态。人形成一个技能后如果不多去运用,那就会逐渐失去这个技能,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而维持技能能力的本质其实就是让这个技能的活动态持续运用在对应的行为上,但我这个情况是从躯壳(不是思维)对运行能力的认知上出了问题,躯壳以为那些技能在维持的根基上出现了活态定格状态,技能维持的活动态因此消失,这种情况久了以后技能就开始消散,具体到我身上的表现就是,一件事我就算持续去做,但也会越做越吃力,越做越生疏,直到失去这个能力。这样说可能不直观,我给用例子具体化一下行为技能出现活态定格后的现象:我想喝水,我去拿杯子,我手我在杯子把柄上,原本应该将它举起来,但出现活态定格之后,我开始逐渐忘记举起来是一件需要用力的事,于是就导致我越来越不记得如何用力,以至于越来越不会用力,甚至有的时候我抓住杯手柄都要忍不住颤抖哭泣,因为我意识到我可能越来越不能举起它了。如果说活力排斥占据了我的外在感官,那么这个症状就瓦解了我的全方位认知,我觉得这个症状发生在我身上对应事件顺序很重要,非常适合进行研究,可延展出人类学习的先后顺序以及一些本质厚度的排序等等,我努力总结一下我被瓦解能力的顺序(写到这里已经快喘不过气了):正常人敏锐度→浅层情绪反应→复杂反应行为→自我养成的定向行为习惯→人性基底认知→深层情绪反应→简单反应行为→感官判断→高深层思维模式→最本能反应(可能不完整,因为回忆困难,所以没法详细写并且有所遗漏)。这个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一样,我写的应该是此类事件瓦解顺序之一。这个展开来说真的能说的太多了(其实上个展开能说的也超级多),我是如何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坚持不了、什么都明显付出代价的情况,因果都包含在这里边。
我真的没有力气再写了,也总结不出来了,最后再说一下关于这个病后的“我想做什么”吧。其实我在病后其实想写一本名为“活力学”的学问,以活力为根,将情绪物化成可数据分析的事物,让所有情绪和思维都有所基础,让心理学变成理学一样可以运用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工具,让层次和等级不再是踩高贬低的代表物,而是一种中性分析工具,让所有可视问题和不可视问题的对症下药都有所依据且落在实地……我本来以为我写这最后一段会心潮澎湃,但事实上我写它时只感到虚弱和死寂性平静,毫无波澜,我这次或许真的走到尽头了,哪怕我想了很多解决方法,但我应该没力气走下去了,我的能力也被瓦解了,我以前觉得我可以贡献很多,因为我将病当做宝藏挖掘了很久,但我想我可能挖的太深,已经没有力气爬上来了,我的口袋也在长时间负重下破洞,我应该没办法将它们带上去了。(想哽咽但连哽咽的力气似乎都消失了,毕竟哽咽也需要足够的情绪力量,但我只有虚弱)我的分析能力也在逐渐瓦解的路上了……我要彻头彻尾地废掉了,还挺狼狈的,真是讨厌,我本来是强大到一经能力失去都会用自负掩饰恐惧的人,因为我曾经对自己的厉害是那么的深信不疑……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