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脑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介绍

2019-10-10 12:59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1单细胞记录:如多道微电极神经元电活动记录,侵入性极强(若应用于人只有在做脑手术探测脑区功能时才会用到),因而在动物研究中常用。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极高。

2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与实际/预期刺激有固定时间关系(锁时)的脑反应形成的一系列脑电波。时间分辨率ms级别,空间分辨率cm级别(空间定位是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实际的物理成像)。其成分有:潜伏期,反应个体反应快慢;波幅,反映去极化的强度,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资源耗损大小。

题外:FRN波,反映预期符合程度的波形,当事态发展与预期不符则出现很大的波幅,研究发现,青少年在预期出错时FRN比成人小,错误给青少年的感受很小,所以会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3偶极子定位:对电来源的逆运算,非物理定位(计算的定位),受电阻变化的影响,探测深部核团的准确性低。

4正电子断层扫描(PET:获得正电子标记药物在人体中的三维密度分布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差。成本过高。

5 fMRI技术:测脱氧血红蛋白量变化,原理是血氧水平依赖性——脑血管血氧变化导致局部磁场变化,引起NMR信号强度变化。

常用模态:(1)VBM(灰质体积);(2)T1(去除脑脊液白质的部分);(3)fMRI(在具体任务中进行测量);(4)rs-fMI(静息态,测的是人体的本体活动,如没有进行任务时个体心理是如何整合信息的);(5)MRS(磁共振波普,常用于医院)。

6 MEG(脑磁):信号由神经细胞内电流的体积电流产生,测的是头皮脑磁场信号。定位精度高,无损伤。

7 TMS(经颅磁磁刺激):外在磁脉冲兴奋/抑制脑皮层功能,使用要求是打磁脉冲要打得准,有一定的风险。

8 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微弱极化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阴极抑制,阳极兴奋)。

9 fNIRS(近红外脑成像):利用血液的主要成分对600-900nm近红外光良好的散射性,从而获得大脑活动时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该技术时间采样率高(10-100Hz),空间分辨率低(由于光的弥散),生态效度高(对移动不敏感)。但顶多只能够获得2cm的皮层厚度侦测。


来源:课堂笔记(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冯廷勇


脑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介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