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于网友身份的被绝对扁平化的可能性与现实中人的绝对立体性】

2022-08-01 04:21 作者:激楚家的小黑猫  | 我要投稿

        如果说现实中人是立体的,这种立体性在于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但是对于所谓“身份”的转换我是没有细想过的。对于我来说,我更习惯以“你”“妳”和“我”来理解他人,即身份对我来说是唯一的,我以为作为学生和作为子女的间隙才是“我”的身份所显现的时候。这样的话,我对“身份”的定义看来是不同的,对我来说,“我的身份”这句话是,“身份的我的身份”,即“我”在不同“身份”之间被表达,“我”和自己的身份之间间隙虽然小于两重身份之间的间隙,但是依然是有间隙的。

      如果说网络上“我”更多的出现,线下身份更多的出现。在生活场景之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各自的职业的“前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身份,而在网络上这种扮演是可以不存在的,即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但是在交朋友这个位面来说,线下交友和线上交友都是去和身份缝隙之间的“我”去认识,在交友时,真诚的人都是可以摘掉面具的,但是确实,在初期,一些人可能以自己的身份标榜去戴上不同的面具,而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对方戴上面具的过程。但是即便是网络上,纯粹的“我”也是不存在的,“我”也是被扮演的(只是这种扮演更加得心应手)例如扮演自己理想的样子。

    这点可以很容易从面对不同对象的例子之中看出来,例如对方是欣赏崇拜的对象的时候,自己便会扮演起“更好的版本的自己”,在面对求助者时扮演起“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对于共患难者表达同情,但是这种同情也可以是“别忘了我在这里,我能够同情,愿意同情”的虚伪,即,现实中的自己是多面的,立体的,这种多面性在于他人的“注意”,二者的区别在于,网络上的形象/身份,是可以停下的,这种停下被作为一种印象记录在“网络”的脑海里,这种印象同我们对现实的人的印象是一样的,如果对于现实的人有立体的认识,对于网络的人也可以有立体的认识,这样说来,上网就好像大家联通到一个电子的大脑之中,去通过各自对彼此的印象而直接交流。可以发现,这是印象之间的直接交流,即,我与自以为的“你/妳”去交流,因此,这种印象是比较“软”的被我们控制的,即“我”认为对方是怎样的,对方便是怎样的,一切不符合的都是假扮的,抹黑的,也就是说,对于网络上的对象的“扁平化”是一种一厢情愿。那么这种一厢情愿是可以做到彻底的,即,网络上的对象可以是“绝对扁平化”的,因为对方是怎样不取决于对方真实的样子,而是取决于我与对方的交互关系,这一交互关系如果失去了对对方的觉察和尊重就可以被一边倒的倾翻。而对于线下,显然有“现实”是“硬”的,不容被我们臆想去扭曲的,这种情况下,丝毫不转身,即,身份与“我”,“我”与身份之间的不转换,戴面具这个过程的不被察觉等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线上的网友是有被绝对的扁平化的可能性的,而现实是不允许的。

      顺便,可以看出,“身份”和“我”之间的对立由于“我”本身与自我的不同一是不存在的,即,“我”本身也是一个(身份),只是这一(身份)是最为持久,最不受框定的,因为“身份”之间是相似的,但是每一个“我”都是不同的,后者的不同以生理性之外的不同被构建,相同之处就变成了生理性,而这种相同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难看出,“人类”也是同样一个(身份),因此“我”是一种生理的物质性和社会的抽象意象的结合的(身份),而其他类似职业等的“身份”是纯粹的由社会的抽象意象,即,概念组成的。

     显然,(身份)一词的狭义定义是“身份”,而后者因为其缺少物质性而基于“我”,而把“我”视做“身份”的缝隙之间的存在的时候的【我】,实际为物质性的“我”被抽离物质性后剩下的概念性的抽象意象。那么我前文提到的就是【我】与“身份”之间的对立,二者都是基于“我”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所以【我】与“身份”的对立不存在。


【对于网友身份的被绝对扁平化的可能性与现实中人的绝对立体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