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名酒都是从农村自酿酒作坊发展而来,为何如今自酿酒却被质疑?
如今,只要一提起农村自酿酒,我们就总能听到一大堆排斥的声音,酒友们对此好像有些误解。
对白酒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许多大酒厂的前身都是小作坊,像茅台酒厂的前身是“大和烧房”、杏花村酒厂的前身是“宝泉益”、董酒的前身是“程家窖酒”……
通过时间的积累,它们才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大酒厂。
所以,并不是所有小作坊的自酿酒都不能喝,而且很多上了年纪的酒友,也是喝着小作坊白酒过来的,其中又以农村自酿酒居多。
那为什么现在总有人说农村自酿酒不能喝?仅仅是因为没有做到“掐头去尾”吗?弄懂再喝不吃亏。
为什么觉得能喝?
1、小本生意,细水长流
农村自酿酒大多是纯粮酒,小成本生意,并且很多都是家庭作坊,一代传一代,很多农村酒友年轻起就喝这样的自酿酒。
这些酿酒作坊做的就是细水长流的生意,所以都是真材实料,酒友们放心。
2、价格便宜,容易接受
比起那些大牌瓶装酒,农村自酿酒没有包装、宣传费等,所以成本很低,售价自然就不会很高。
价格便宜,还是纯粮酿造,自然受到酒友欢迎。
为什么现在又说不能喝?
1、追求利润,丢失初心
存在即合理,自酿酒既然存在,自然有它的价值。
说它不能喝,其实并不是自酿酒变了,而是如今的环境变了。
很多小作坊为了牟利,不再专注“纯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添加剂,损害了酒质的同时,也败坏了市场风气。
2、品控不严,技术不达标
农村自酿酒的小作坊不比大酒厂,市场很难监管到位,资质参差不齐,品控不严也成了自酿酒难以弥补的漏洞。
除此之外,小作坊的卫生状况、酿酒原料、设备、技术都很难达标,就拿“掐头去尾”来说,很多小作坊为了减少成本,经常省略这道工序。
如此一来,除了酒质会受到影响以外,还会使甲醇、杂醇油等有害物质增多,对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很多人才会排斥农村自酿酒。
总的来看,农村自酿酒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所以人们才会对其褒贬不一。但如今随着白酒大环境的变化,酒友们开始倾向于大酒厂的瓶装酒,这也就使得一些小作坊被迫开始“转型”。
最近几年,贵州茅台镇就出现了很多新兴的酒厂,比如在距离茅台一厂不到一千米的地方,就建起了一座国康1935的酒厂。
它的前身是茅台镇上的家喻户晓的酱酒小作坊,是当地老一辈人心中公认的优质好酒。在酿酒原料上,选取了当地特有的糯性红缨子高粱,不仅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单宁物质,而且还粒小皮厚,能够经受多轮高温蒸煮。
采用12987大曲坤沙工艺,在1年的酿酒周期内,要经历2次投粮、9次高温蒸煮、8次发酵和7次取酒,还有大家最关心的“掐头去尾”。
在整套酿酒流程结束后,还要经历为期5年的窖藏,使成酒风味更加充足,酒质更加稳定,才会投入市场。
开瓶酒香四溢,浓郁的陈香中夹杂着淡淡的焦香。入口柔和、顺滑,有很强的生津感,整体口感饱满圆润,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的最后,试问各位酒友,你们对于农村自酿酒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