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多样性观察
6月份参加了一个在武林夜市那边的校友会单身聚餐活动,盘算着如果实在没意思可以去逛逛西湖或湖滨银泰,毕竟我也好久没去市区了。擅长卡点的我抵达餐厅以后,发现群里的人才只到了一小半。我挑了一个女生多的桌子坐下,这边坐着一个气质优雅娴静的姐姐、一个扎着丸子头的妹妹和两个看起来与我差不多大的女生。我看她们颜值都比我高,心想:得,人家年轻又漂亮的都单身,我在这种场合肯定没戏。于是,抱着旁观心态开始观察人类多样性。
好巧不巧,那天晚上下雨了。原定的饭后游湖活动变成了室内换桌聊天,使我确实对这个年龄段的相亲市场又有了些许新感受。回来后想写一点记录,但是社恐参加活动真得太耗费能量,当晚犯懒直接洗洗睡了,后来也就忘了这回事儿。
昨天,邻居的招笑言论让我乐了一天,也让我联想起上月的聚餐活动。我忍不住开始回顾这两年试图在网络和线下认识更多人的一些尝试,记录一些人类多样性观察。
网络类交友尝试过Soul,它的广告在知乎打得太响,我还以为是什么小清新的交友APP。注册后认真填写了一些问题的答案,有点期待地等待系统随机匹配。为了初筛聊天对象,别人问我在哪里工作的时候,我会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随机挑选一句回答。不得不说,系统匹配十分“优秀”,没有几个人能准确地答出杭州。记得某人回了句“是不是杭州?幸亏我上过学”,我才意识到除了柳永的《望海潮》其他都是上学时必修必背古诗。那为什么这么多人答不出来?APP真得有筛选吗?
这样聊天效率太低,我又尝试了语音。大家都很客套,开局永远是“哇,你的声音好好听”。我听了这么多年自己的声音,无论是说话时从头骨传来,还是听录音时从耳膜传来,恐怕我的音色都不能被归为好好听的范畴。这样无趣的聊天,让我渐渐觉得这个APP没什么意思,直到一个声音还算不错的男声出现。他的开场白很直接:“你在这里不会是想找男朋友吧?”我愣了一下,随即否认,他说:“那就好,这里没啥好人,我也不是,大部分人都是抱着约的心态。我在XX,你在哪里?”知道不在一个地方后,他说那就纯聊聊天打发时间。我从来没有和渣男对过话,这不得好奇采访采访?结果我只了解到他是一个不想恋爱结婚、到处找陌生人解决生理问题的屑,反而是没说两句他把我看穿了:“你是不是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上学时是那种好好学习的乖学生?听起来就很好骗的样子。”我寻思:“完了,我果然太年轻,根本不可能套到渣男的话!套出来也大概率是假的!”于是,赶紧连夜销号跑路。
也许,任何主打陌生人社交的APP,都逃不过人类原始冲动的侵蚀。
熟人介绍的传统相亲局,一般会有所顾及,所以显得平平无奇。唯二让我有点儿不大愉快的经历:一个是介绍人大清早冲进我的卧室,要我手机号给她某个据说是博士的亲戚,她觉得我俩学历很匹配,但是她口中这个人从来没有加过我;一个是忘了谁介绍的,聊两天后约了断桥白堤散步,由于我没考虑到他是个宅男而且没有听懂他说我走路太快的言外之意,所以吃晚饭时他累到在餐厅一句话不说,回去就把我删了。
我以为,拒绝至少应该是一句体面明确的回答,而不是沉默和突然消失。
第一次参加群体相亲局,是被同事怂恿参加的浙江某台举办的一天一夜游古镇活动。不仅食宿免费,而且电视台还根据个人填写的身高体重提前借了汉服(有些形制不对,算汉元素吧),有专业的化妆师给做造型,有专业的摄影师跟拍。古镇环境好而且人不多,挺适合散步的。不过男士们都围着好看的姑娘转,无人问津的我是和一位漂亮姐姐结伴玩儿。其实也有几个男士趁小姐姐短暂走开时来找我打听,而我只知道她是80后。大概参加活动的男士是90后居多,所以他们听说小姐姐比看起来年长就走开了。晚上我和小姐姐住一间房,她给我看照片儿我才惊讶地发现她女儿已经和她差不多高了。我问她早婚早育的原因,她说是年少叛逆,第一次很早就给了前夫,于是最后嫁给他。
我真不知该说小姐姐思想开放还是保守。社会好像也是这样,即使80%的人不把女性身上那道膜等同于人品,但20%人的大声喧哗也会给一些女性带来百分恶劣的处境,于是有人选择妥协。
虽然相亲没有一丁点儿结果,但这次旅游我还蛮开心,于是我开始不排斥参加群体相亲活动。参加K歌局,有一直嗨唱rap和一直拍抖音录自己吹小号的年轻人;参加亚运体验局,有不问姓名就开始分享自己旅游照片的自来熟;参加爬山局,有登台阶不费力依旧谈笑风生但我好想回一句“大哥,我没力气讲话”的大神。因为这些场合,大家讲的闲话不够多,所以我没有太多感受,终究比不得上月的干饭局让我有记录的冲动。
在群主发的后台报名信息统计表中,我一眼看到了某个人自我介绍中的某个词,心理暗暗给他打上了“傻杯”的标签,并且想实际留意观察一下。果然,这个人是我退出校友会单身群前曾经和同学吐槽过的人,他经常在群里发布时事见解,要是有人应和或反驳,他能给你贡献一百多条群消息。促使我退群的那位,在群里发表自己的高论说“想养猫,养猫很简单,给点儿吃的就行,如果病了就让它自生自灭”的时候,这位附和了。所以在饭局上,看到曾经单身群里熟悉的名字和眼前陌生的人神奇重合,我真是意外又不意外呢。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有时候“窥一斑而见全豹”。有个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听完我的介绍后,他问我是否知道B站大猛子,还嬉笑着问我平常要不要打灰。人可以无知,但把无知当幽默就不一样了。我脸上笑嘻嘻,心里已经给他画了个大大的叉。果然,一圈人介绍完聊了两句冷场后,他大声清了清嗓子说他有八卦要讲。大家一副“你要聊这个我可就不困了”的表情向他看齐,结果他开始吐槽自己导师让学生干杂活的经历。有位大哥笑了笑,问他毕业几年了,也许就差直接说“弟弟,多大点事儿,值得工作好几年了还记挂着特意在陌生人饭局上寻求共鸣呢”。
在座的医生和高校老师一般挺以自己的职业为荣。没问题,治病求人、教书育人确实值得尊敬。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程序员。虽然网上开始唱衰,但是时代的红利并没有结束,我感受到这些人和我的邻居非常以自己的工作为傲,他们说话的口气有一种“我是程序员,我很优秀。配不上我的女人别来沾边,怕你爱上我、没结果”既视感。别人还什么都没说呢,他们自己先演上了。
呵呵,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下面这张图而不发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