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HOCK WAVE2 影评 这次不只是拆弹

2021-01-29 00:05 作者:喻湘霓哦  | 我要投稿

在这个‘不尽人意’的2020年末尾,一部看似“标准”的港片续作,在观众不是那么期待的情况下上映,随后燃爆口碑票房给力上升,可谓带给观众一次真正的

港 片 S h o c k  w a v e

《拆弹专家2》为《拆弹专家》续作,虽然都由邱礼涛导演,刘德华主演,但讲的是两个不同的主角和相互独立的故事。前作于2017年上映,总票房为4亿,豆瓣评分6.3,是一部中规中矩不痛不痒的标准新港片,而三年后的这部《拆弹专家2》于12月24日上映,截止至本篇文章,已上映有36天,豆瓣评分7.9,斩获11.64亿票房,进入收尾阶段。那么今天,就用这篇迟来的影评,来好好聊聊这部让众多观众直呼‘近几年最佳港片’‘警匪片天花板’的电影。


总评:

从观影体验来说

它好看,非常好看

但从电影整体来说

它是好,但没好到非常好的程度

我跟豆瓣的评分一样

满分10分,我会给它7.9分


电影中的人物不够立体和深刻。

比如主角潘乘凤(刘德华饰)由一个敬业善良的前线拆弹人员转变成反社会的犯罪分子,在愤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这一重要过程,表现得很生硬和仓促,几乎就是在想复职的过程中,面对三位长官的拒绝,聊着聊着就潘乘凤‘炸’了,开始黑化。

这里先夸下华叔的演技,眼神从开心渴望到无助到生气愤怒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隔着屏幕都感到害怕,那种表演的张力我实在是想点100个赞。


观众非常能感受到华叔展现的愤恨不平,但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对潘乘凤为何这么恼怒不是很理解,即愤恨的‘根源’不怎么立得住和深入人心。观众对潘乘凤与长官间的争论,道理在哪一方本身就很不确定。


反正看的时候我个人认为长官们的观点比主角更立得住脚,这种事情不是说在各方面体能过关就可以让你上,而是用残疾人上到危险前线工作是否得当,警察是一种榜样和标杆,做什么事情都要给公众和社会一个交代,再说残疾人总是会比正常人有缺陷的(我单指生理方面的哈)

电影后面潘乘风在被‘追捕’的过程中也有展现了因假肢而带来的不利,所以要是你上前线真的出事了怎么办,万一牵连到本可以避免的人员伤亡怎么办?而且上层又也没有赶你走,而是调到警察局继续为人民服务,以后可能也升职专职什么的。


从大局、社会效益、规则来看,潘乘凤的行为得不到同情,那么观众能不能从个人经历和性格上跟潘乘凤引起共情呢?其实也没有多少。


你可能会说他这么努力锻炼恢复身体就是为了能回到前线工作,所以是因执念深而成魔,也是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和应激敏感化,或许电影有这一层意思,但这些是观众自己散发思维联系起来得到的结果,电影没有太多关于这一方面的铺垫。相反,前面塑造的是一个爱岗敬业,乐观开朗,风趣幽默的一线战斗人员形象,特别是恢复身体适应假肢的那个片段

代表生机的光线,舒心欢快的钢琴配音,兄弟女朋友之间的互相关爱,风趣幽默的对话,无不给人一种温暖,积极向上的感觉,观众自然而然的觉得潘乘凤是一个看得很开的人,他能接受他残疾的事实,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


你可能会说,电影一开始的那场手雷戏就暗示了潘乘凤还是有性格缺陷的,他的救人理念有些极端,为了救人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

这没有问题也很常见,《紧急救援》和《蝙蝠侠3》等电影也都有关于这种救人正义观的探讨,但这份对救人工作的执着和无畏牺牲不能成为潘乘凤后来变得愤恨憎恶这个社会的理由啊。


你会发现潘乘凤的转变得实在莫名其妙,先是因不能在一线战场上工作而带动情绪,主要是想继续拯救生命,到后来怼长官“你们怕背锅啊”,怪兄弟骂女友不帮忙,看上去完全失去了理智,甚至说出“你要不要我现在就弄出个炸弹,拆给所有的人看来证明我的能力!”这样的话。


主角前后形象和心理都反差太多,而电影没有太多的铺垫来支撑这个巨大的反差,大家都知道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应是先积攒后才有爆发才对。


可电影没有足够的铺垫,使得潘乘凤转变的看起来就像突然变脸了一样,深究下来会发现人物的转折生硬且仓促,最后显得人物单薄,反正我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很矛盾有问题啊,什么救人啊,他就应该是社会危险分子。”


电影中的反派人物都有这个问题,都很单薄。

没有交代复生会成员们因什么才产生对社会的憎恨,想彻底反抗的动机是什么,但电影都没有交代。(只交代了一下大反派的童年被欺负经历,很没共情很老套,也就那样吧)


如果能好好叙述一下某些成员的特殊经历,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再带出和批判一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状,加深电影深度,肯定能让观众印象深刻,复生会的成员里有年轻人、大叔、中国人、外国人...不同年龄段不同阶级遭遇的社会不公明明能延伸很多啊。不应该只是用一些看似中二的口号和标准的坏笑塑造反派。


反转不够巧妙。

我知道电影是想制造和展现一个个复杂的局中局,用一次次反转和伏笔来震撼观众,从后续口碑和票房来看,效果还不错,观众还是很喜欢的。但我在看的时候感觉这些反转都略有些生硬和拉跨。


在我看来电影一个好的情节反转应该是这样的:(我用奇怪的方式描述一下哈)


假设一条故事线(黑色)随着发展,到了一定的节点(分岔路),会有A(红色)和B(蓝色)两种合理的发展方向,两者都可以导向不同的种合理的结果。

一个好的情节反转是让观众特别信服的看着故事线往其中一个方向发展,比如向B发展

然后突然告诉你什么事情,揭开电影埋下的种种暗示和伏笔,之前的内容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有些细节你们没看懂,这些都是跟A有关才对,最后导向A的发展或A的结果


而我把《拆弹专家2》的反转称作“补充式的反转”,前面部分还是一样

但现在我用回忆等方式直接在前面的内容加一个关于A的新片段,直接把发展和结果引向A


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懂我的意思,简单点说:


精妙的反转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伏笔,并让观众顺着一个假的发展线津津有味的看下去。


而《拆弹专家2》的反转就是给人一种“电影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呗”的感觉,根据反转的需要直接加入新的情节。


最明显的能感受到这种反转处理的就是最后反派抓到了主角的那段,本来电影前面都没有展现两人太多交集和深远的关系,出现反派的片段少之又少,然后这里直接加回忆说其实主角跟反派是发小...我直接......

我还以为这一段是轮到反派给二次主角洗脑的呢,但你说前面这样发展不行吗?它也行,它也跟前面的内容不冲突,有合理性。但是,它缺失了情节和内容上相互对应的精妙,按我那个说法这么拍也没毛病啊,当一个故事能有很多种发展方向和结果,那为什么一定会是你电影描述的那种呢?


《冰雪奇缘》中的渣男汉斯对面快冰冻的Anna时为什么选择见死不救,救拯公主那样也可以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啊,为什么这时候要突然黑化?

啊啊啊啊,放开她她她她她她她!

其实你回过头看之前的片段你就会发现,汉斯跟Anna第一次见面时,介绍自己背景的交谈中多多少少透露了他对十二个哥哥的不满,对于自己是最小弟弟身份的埋怨,他有理由渴望权力,去实现并摆脱现状。并且他奉命去杀Elsa的时候不择手段。

真的渣男 居然对女孩子下手

使用花言巧语,都可以看出他是有心狠手辣和虚伪一面的,所以他最后见死不救的行为对他自己来说更是不算什么,当时那种情况只有让Anna死才能获得更多的权力!(啊啊啊啊,渣男!),人物的变化和剧情的反转都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就是前后相互对应,很巧妙。我知道这样的反转肯定算不上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不过你要考虑到这是一部给小孩看的动画片,emmm,你懂得。(本来第一个想举的例子不是这个的,但我实在太想骂这个渣男了23333)


反正我感觉《拆弹专家2》中的多次反转,也就还行的程度,用回忆补充新片段什么的太多了,越看到后面越对剧情没兴趣,而且电影中为反转服务的“骗术”真的有待提高,那些高分烧脑反转的片子我是沉浸式的顺着看下去,非常合情合理,找不到漏洞,想不到结局。而《拆弹专家2》我是带着猜疑看下去的,比如在地下停车库,女主表示男主其实是警方的卧底,潜伏在复生会假装替他们做事,并说“这次案件全世界都以为那炸弹是你放的,只有我知道你是去拆炸弹的”

两位演员的演技很好,让我真的差点就信了,但是我稍稍一想,你潘乘凤如果是卧底的话,你居然已经“替”他们完成了两起害死十八人的命案?!假戏是不是有做得太过了,而且明明是你把带有炸弹的讲台推进去的呀,然后你放完炸弹还坐电梯上楼了,怎么看你都不像是想去拆炸弹的,就这样稍微一推敲就看出了端倪。电影存在很多这样的“破绽”,每当给一个反转或者交代什么要点的时候,我心理总会默默思考一会儿之后给自己来一句。

这样对吗?我不这么认为


没有彰显深层主题。

电影开始说了一段沉重的话

这个占地1255公顷,耗资700多亿建成的香港国际机场

“一瞬间就可以炸成颓垣败瓦,生灵涂炭”

“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愤怒,愤怒可以摧毁一切”

“幸好在最绝望的时候有个人征服了愤怒,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电影中的复生会的信条和口号是:

“投之亡地而幸存,陷之死地而复生”

也可以理解成是对社会的愤恨不平的一种极端,认为人类社会属于恶性,不断向自然索取污染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得不到公平,我恨这些人我恨这个恶性的社会,所以我要“净化”它。(好了好了,我知道深究起来这确实很中二)


很明显电影最想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人的愤怒情绪和控制愤怒,但说实话看完电影有多少观众能想起这个主题和被这个主题深深打动呢?估计没有吧。这方面是电影确实没讲好这个主题。


我来看看这句“幸好在最绝望的时候有个人征服了愤怒,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时间过程没对上,在“最绝望的时候”的时候不应该是指在核弹即将爆炸千钧一发的时候吗?但主角内心的真正改变或者说“醒悟”的时候,是他在看到警察为了人民安全被匪徒残忍杀害后(电影中华叔哭得最厉害的那段)。而且这个过程是潘乘凤征服了愤怒吗?不是,失忆后的潘乘凤本身就没有了什么愤怒,他内心的蜕变是因为他看见了屏幕里“不认识”的警察为了民众不顾一切,壮烈牺牲的惨状,然后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

综上所述,开头铺垫的那句主题语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其实电影里有很多地方都是想表达愤怒这个主题要素的,比如男主和男二在酒吧里的争吵,男二喊道“喂,你控制一下自己行不行”

还有男二和女主对利用男主的事情进行争辩,男二的情绪也逐渐失控和可怕,那一瞬间我似乎看见了男主的模样,愤怒真的会吞噬人,可能也会传染人。


但电影对于这一主题的探讨就止步于此,跟塑造人物一样(相关联),电影在愤怒如何形成的这一方面下的功夫少,愤怒的“源”显得单一没有说服力,究竟是怎样的仇恨经历和事情才会这帮人一定要报复这个社会,从守法公民到破坏秩序,从救人到害人,主题中克服愤怒的表现到底在哪?


说了那么多电影的不足

不知不觉已经写到了这么多字

接下来我要说说电影的优点了

哈哈哈这个图好魔性啊


首先《拆弹专家2》能自己跳脱出“拆弹”这个限制圈,并讲了一个不只拆弹的故事,我很喜欢和佩服主创这种“敢新”的精神,最后作品的完整性也很好。


绝对值回票价,个人来看,特效基本没有拉跨的地方,小到华叔的假肢,大到炸桥核爆,电影在特效上绝对下足了功夫(或者也是因为很多用到大特效的场景是在夜间吧23333),还有警匪片的“对枪火拼”,从医院的枪战,到最后的夜视仪作战都是枪枪见血内味儿。


吹爆主演!看来一部电影选好演员还是蛮重要的啊!刘德华和刘青云两位演技大佬是真的很厉害,宝刀未老,让我看文戏的时候永远打起12分的精神,倪妮也很魅力。电影里每一次有争吵的对手戏,隔着银屏都吼得我后背一冷,看粤语版十分十分给力!


电影里有三场戏(片段)我最喜欢:

1.开头直接来了个引爆香港,玩得真大,冲击波气浪直接吞噬机场非常震撼,加上那雄伟的配音...啧啧啧,导演玩得真大。


2.刘青云顶着子弹拆弹,那场主要是敌人在暗我们在明处的气氛抓紧人心,当然还有警察小哥的惨烈牺牲让我鼻子一酸,不得不说这场设计得真好。


3.最后一场戏的多战场协同作战,导演的场面调动很强,乱有序,现场的乱象,作战的有序,还看得出导演是留了很多钱(成本)到这最后一场戏的。就是觉得某些片段乱过头了,切得有些快,我有点跟不上23333,还有不知道为什么一到地铁车的特效就比较拉跨。最后的男女主感情戏我就不说什么了,因为我在《紧急救援》时就看到过似曾相识的画面2333

核弹最后在水中爆炸,啧啧啧,导演玩得真大,算是给了电影一个完美的谢幕吧。


最后总结《拆弹专家2》一下:


2021年最佳港片实至名归,近几年最佳还是算了,没那么好,XX天花板那是营销号说的了,没有那部电影宣发会说自己的XX天花板的丫。但别看我缺点分析了那么多,但是也仅是我个人而已,毕竟不是大部分人对电影会像我这么“分析较真”,我整部电影看下来也感觉到酣畅淋漓,总的来说瑕不掩瑜,非常推荐,我为导演等主创们点赞!


感谢阅读,bey~~~~


小小感慨:

还挺神奇的,近几年港片展现了它们的真正实力,这其中也有好有坏,说真的,我们好像一直心中都有那种港片的辉煌时代回不去了,时代已变,金典港片没法超越的印象,现在大多数的港片也更烂片挂钩,卖情怀恰烂钱之类的,但事实上这个时代也一直催生优秀的新港片,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光明和曲折的,毋庸置疑,港片在慢慢变好,但我没想到这个速度有这么快,因为确实在这几年看到了很多令我惊艳的新港片,也许,再过个八年十年,以“新港片”为代表的港片又能回到那个“辉煌时代”了呢?


SHOCK WAVE2 影评 这次不只是拆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