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奇景:南军在前追击日军,北军在后偷南军斩获的首级
在万历朝鲜战争的平壤战役之中,曾经出现过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戚家军在前面追着日军打,而北军在后面偷割南军杀死的日军首级,最后,辛辛苦苦干活的南军兄弟们反倒一个首级都没捞着。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先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戚家军”:在明朝的军队编制之中,其实并不存在“戚家军”这支看起来如同戚继光私兵一样的部队,人们口中的戚家军最早实际上指的是嘉靖三十六年戚继光(时任宁绍台参将)在义乌招募的那3000人,这3000人是宁绍台参将戚继光的部下,是明朝政府的正规军,因为作战几乎每战必胜,军纪严明,所以世人称之为戚家军“惟戚武毅继光与谭纶齐名。两面皆当。无不着效。其故何也。则以武毅治兵。纪律实实严明。而又有恩信以固结之。使士卒皆乐于从事。有进无退。故当时亦号为戚家军也”。

其实在一些情况之下,“戚家军”也不一定就是特指那3000义乌兵,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关戚继光的一些著作的记载“考隆庆二年,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至镇,上疏请浙东杀手、炮手各三千,再募西北壮士马军 五支,步军十支,专听训练。此书乃载其练兵实效。一练伍法,二练胆气,三练耳目,四练手足,五练营阵,六练将。其附载《杂集》一储将通论,二将官到任,三登坛口授,四军器制解,五车步骑解。盖继光为将,精於训练,临事则飚发电举,当世称为戚家军。今以此书考其守边事迹,无不相符,非泛摭韬略常谈者比。”

这里讲的是他在隆庆年间担任蓟州总兵时,在当地进行练兵,其部下不光有南方来的火器手,还有来自西北的马步军,这些人也被称为“戚家军”,而如果以明朝官方的角度来看,这些部队则是明朝四大边防区之一的蓟镇的军队,当然,这些可以说是广义上的戚家军。

所以说可以这么理解,戚继光训练过的部队,都可以被称为“戚家军”,“戚家军”更多时候指的是一种“军风”,并不是特定的某一支部队。

而实际上,狭义上的“戚家军”在史料中的称呼更多的是“南兵”,这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由于戚继光先生耀眼的光辉,南兵已经由原先的脆弱不堪战变成了大明王朝的护国精锐,这时的南兵实际上指的就是浙江兵,戚继光来北方任职之后,在浙江招募了大量的士兵接受严格的训练,然后来北方戍守,戚继光的本意是让南兵为北兵之师,依靠这些人在北方明军边防军之中实施军改。应该说,戚继光就是戚继光,在蓟州15年,是又修长城又练兵,然后又用大量的火器堵死了一些蒙古部落进长城内大捞一把的道路。

但是此时,明朝内部的一些矛盾已经开始显现了。首先,南兵的军饷待遇远远高于当地原有军兵,每年蓟州南军耗费军饷达到五六十万两,同时南军自身的作风实际上也逐渐脱离了“戚家军”之风,甚至出现了“挟守台之劳以激变邀上”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现象,这种负面现象在戚继光离职之后越来越多,自然也就加剧了北兵对南兵的不满甚至于仇视,最后发展到了“作战时北军要求南军先出战,南军胜利则分其功,南军战败就隔岸观火”这样几乎水火不容的近况。
南北军的矛盾到壬辰战争时期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本文文首所说的现象“南军在前面追击日军,北军在后面逡巡不前然后割南军杀死的日军的首级报功”虽然说这跟地形确实有关系,但毫无疑问,这等于就是在偷人家南军的军功,这自然又引起了南军的不满,于是,双方矛盾升级直到万历二十三年的讨赏事件。当初李如松许诺重赏第一个登上平壤城墙的人白银五千两。五千两是什么概念?明代一两白银大约等于今天的六百元到七百元之间,五千两就是大约300万元到350万元之间,其实看到这个数字就能想到,这其实就是李如松激励军心的一种方法而已。但是人家南兵不管这个,你许下的你就得给,同时,南兵自己的军饷也被拖欠了很久了。

最后的结局是就是大约3700名南兵因为闹饷讨赏被屠杀,当然,人数还是有一定争议的,除了3000多人被杀的版本,还有人说是1300人被杀,或者说是150人被杀。
在神宗实录中记载“先是,南兵鼓噪,总兵王保欲张大其事冀以邀赏,且南北兵素不相能,乘其衅杀戮不免过当,亦有滥及居民者。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交章论之言南兵以要赏结聚本无逆谋,及总兵王保令各纳军器赴教场听处分,南兵已唯唯听命及甫入教场而王保挥兵乱斫死者无数乱斫。之后令分队过堂按籍点名,随点随斩,虽长平新安之杀降坑卒未为过之!且传言杀南兵之夜官军乘势劫掠抢掳恣淫,被害诸商确有的证滥杀之惨何可胜言!”可见这次兵变还是带有非常浓厚的公报私仇的性质,北军士兵们借平定南兵“叛乱”之机大肆屠杀南兵,而总兵王保则以南兵的首级邀功。

应当说,这确实是个烂事,且不说那五千两赏银,至少该把军饷发给人家吧,但就是没有,或许是没钱发不出来。明军士兵们聚集起来讨要军饷也确实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最后迎接他们的只有大刀弓箭。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件事情也可以说是明边军内部南北派系在之前的几十年中暗中相互倾轧所积累下来的矛盾的总爆发,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那蓟州兵变的性质其实还不算太恶劣,相比于之前的大同明军兵变,这场兵变只能说是南北军积怨已久,积攒下的矛盾以一场明军内部的流血事件的形式爆发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蓟州兵变之后,明朝国内的舆论一边倒几乎都在同情南兵,明史记载,王保等人因为平定蓟州兵变而接受明朝廷的赏赐,然后“时论尤之”,很多人都认为王保这帮人是有罪的,不仅如此,包括上文所提到的明实录的记载“之后令分队过堂按籍点名,随点随斩,虽长平新安之杀降坑卒未为过之!且传言杀南兵之夜官军乘势劫掠抢掳恣淫,被害诸商确有的证滥杀之惨何可胜言!”这里很明显对南兵也是同情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