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的本质,是能量与物质不断做熵增与熵减的循环过程

2023-09-06 15:31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古人对宇宙的理解,是时间和空间的所有集合,所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万物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比如中子碰撞产生电子和光子,光子的轰击产生能量,能量势垒形成电场,电场的规则排序,产生磁场,在极限温度下,磁场和电场又会形成统一力场。中子的集合产生质量,质量会产生引力场,而在强引力场下会产生引力波。

而引力波就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上,产生的涟漪。而电磁场与引力波之间也有着微妙联系。


一个质量较大的天体周围会形成引力波,当一个具有加速度的天体通过时,会产生电磁波,科学家观察两个密度极大的中子星运动时,观察到这一物理现象。

而引力场会引起时空弯曲,当光子通过较大天体时,会发生弯曲,产生引力透镜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观测到更为遥远的星系。

科学家用四种基本作用力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原子核内的强力传递介质为胶子,原子核外的辐射弱力传递介质为玻色子,原子核与电子产生的电磁力,传递介质为光子,原子聚集产生的引力,传递介质为引力子。

近代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将这四种基本作用力,用统一的理论来阐述。现在已知组成物质最小的粒子是夸克,夸克之外也可能有更小的物质,而以现代技术,还无法观测其内部相互作用力之间的传递介质。

我们的世界是由看得见的物体,和看不见的力场构建起来的。比如一个磁铁,它能够吸引大于自身数十倍,数百倍的力量。这是由于原子内部电子和质子规则排序,产生磁场影响了具有顺逆磁矩的物体,这是原子在微观世界的功劳。

当我们举起一个物体时,除了受其较弱的引力作用之外,物体内部还存在巨大的核能。原子在聚变或裂变时所带来的质量损耗,根据质能方程会产生巨大能量,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存在这种能量。

一个电子有波的能量属性, 也有粒子的物质属性。从广义上理解,一切物质都有粒子和能量两种属性。

宇宙是由明暗两种物质组成,根据科学家推算,暗物质占到宇宙物质总量的95%,不然无法维持巨大星系的自旋。这些看不见的能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物质,而现在技术还无法窥测。

拥有质量的天体,内部蕴含巨大能量,这种巨大的能量以相互叠加态的方式共同组成一个引力场,处在这个天体周围的任何物质都会受其影响。

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质量也可以转为能量,化学能、生物能、电磁能,其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互相转化。

有序的光能量经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为无序的物质,而无序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发生核聚变,转化为有序的能量。


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里,时间是描述运动的概念,物质是描述空间的概念。物质即能量,能量即物质,当物质转化为能量,时间与空间则会失去描述的对象。粒子一旦达到光速,其运动规律就表现出量子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宇宙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是相对的,唯有能量与物质的循环永恒不变。

在传统热力学中,熵是衡量一个系统从有序变为无序混乱的过程,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没有外界的干扰,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然而如果我们将一个巨大星球的形成理解为熵增的过程,那么随着熵的增加,其内部形成高温高压的聚变场,最终会自发地将能量辐射出去,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无序的物质,转化为有序能量的熵减过程。

科学家观察到每个星系中间都有一个黑洞,而处在黑洞边缘的光束被黑洞的引力吸引无法逃脱,导致我们无法观测到它的存在。黑洞有的极大,有几百亿倍太阳质量,有得极小只有几个太阳质量,小的如同一粒米。

我们或许也可以按照太阳聚变传递能量的形式来描述黑洞。黑洞中心形成巨大的扭曲空间,光子即便没有质量也无法逃离出去。越靠近黑洞中心,空间越弯曲,时间越慢,到了最中心也就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那么黑洞究竟是只进不出的貔貅,还是在其中心有个类似虫洞的空间,将各种高能物质传递出去呢?科学家认为黑洞中心的致密空间,会形成一个类似于可以穿越时空的虫洞,这是一种高维空间的结构体。


黑洞传递能量的方式,则是依靠中心的扭曲空间,物质会以高能聚合态穿越到高能宇宙,形成所谓的暗物质与暗能量,以维持巨大星系的自旋力。

科学家在观测黑洞吞噬天体时,这一过程没有产生大爆炸,天体被黑洞直接吞噬了,这或许是因为黑洞的中心是高能波形态,而非物质形态,这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有能量场的相对作用,这种高能作用力,作用在高维空间中,无法被观测,黑洞吞噬天体是能量波的叠加,因而十分快速。

因此我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明物质与暗能量组成的波动世界,并能以粒子的低能态,和能量的高能态相互传递。明物质是能量熵增后产生的各种粒子,暗能量是操控粒子间作用力的能量。

比如,引力场与电磁场都具有某种相似的特性。不同的是,电磁力是低等场中的作用力,只具有改变能量传递的能力,而引力场则是高能场中的作用力,具有改变时空的特性。

引力场扰动空间的高能力量,以及维序星系自旋的暗能量,均是高维空间的能量,这种高能物质处在光速之上,可以影响到时空的弯曲。当这种能量被干涉影响,则会熵增到光速之下的低维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熵增成可观测的物质形态。

高能空间的能量以高能力场和引力波的形式存在,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我们虽然无法感觉, 但这种力量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

换言之,物质与能量是相同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处在同一能量场中的粒子,会相互影响,在量子领域形成各种奇特现象,而这本质是能量与物质相互转化的过程。在量子领域,每一个粒子的波动规律都与它所处的能量场有关。

在同一能量场中的粒子,不受干扰时,会以一定规律进行波动和自旋,衰变的两个纠缠粒子,即便远在天边,依然可以产生纠缠, 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只受纠缠能量场的影响。

在能量场中没有时空概念,所以量子纠缠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因此,我们只要明白量子的波动规律,掌握测算控制量子波动规律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远距离通讯,甚至瞬间转移,时空穿梭等等难以想象的物理现象。

物体的质量与其内部基本粒子的速度有关,又或者说物质本身就是能量的熵增状态。时间是描述物质从能量转变为物质的稳定态的计量单位。当能量衰减到光速以下,则表现为可观测的能量物质,当能量增强到光速之上,则表现不可观测的高能态。

可观测的宇宙,光速是恒定的,这是因为光速之下皆成物质,光速之上皆为虚空。这种虚空,可以理解为高维能量场,如引力波对时空的扭曲效应,虽然这种力对于我们很弱,却有改变时空的效应。

宇宙中的物质,分为熵增状态的物质态,表现为可被观测的明物质,以及处于熵减状态的能量态,表现为不可观测的暗能量。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而物质是无序的,能量是有序的。

物质与能量传递的最小单位是高能能量波束,人们可以想象成一根琴弦。在一个特定空间,无数能量波束互相作用,产生了熵增,最终形成我们可见的物质空间。而在极高压高温的环境下,物质又会聚变转为能量波束回归到宇宙中来。


在微观世界中,中子的碰撞会产生电子和光子,电子具有质量,光子不具有质量,而是以一种能量波的形式向外辐射出去。光子虽没有质量,而光速赋予其能量,因为能量的聚合,而产生了粒子特性,因而光子处在波和粒子的两种形态。

而波粒二象性,是能量与物质间的不断转化现象,当能量波动为聚合态,则呈现出可观察的随机出现的粒子形态,当能量分散时,则会显示不可观察的能量态。此时一旦用光子照射,则会干扰其原有的波动态,使得能量坍缩为可观测的粒子态。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光速不变效应,当能量熵增到光速之下,则转变为可观测的明物质,当能量熵减到光速或者光速以上,则表现为能量场状态。


电子激发出的光子,是物质熵减为能量的过程,光子本身是一种能量,光子虽然不具有质量,但因为能量波的叠加而产生了物质,继而形成可观测的粒子。

光速不变是组成时光宇宙稳定的基本要素,在光速之下熵增成可见的三维物质空间,在光速之上,熵减成由暗能量与引力波等构成的高能宇宙。

高能宇宙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有能量相互作用的概念,并以引力波,暗能量等方式影响着我们处在熵增状态的物质宇宙。

因而说,宇宙的本质是由明物质与暗能量组成的巨大空间,并不断地做熵增熵减的循环过程。



宇宙的本质,是能量与物质不断做熵增与熵减的循环过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