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译】渤海行动战记(十二)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热尼上尉展开了整个连的队形,推进到距离机械东局五百米的地方,向机械东局的守军开火。对于这个孤军奋斗的连而言,一场不公平的战斗开始了,敌人的人数是他们的十倍,并且拥有现代化的火炮和机枪,敌人立即朝进攻方还以十分猛烈,而且非常精准的火力。冰雹一般的弹雨泼洒在海兵队静止不动的散兵线上。没有任何掩体,没有沟渠,也没有坑洞。上午11点左右,战斗已经趋于白热化。烈日炎炎,正午的阳光洒在一马平川的土地上,持续整日的沙暴也让人口干舌燥。但激战中的部队无人有暇顾及这一点。海兵队沉着冷静地将死亡与毁灭送往敌人的阵线。在敌人猛烈的火力下,热尼上尉下到一线,看见了死神同样在他的队伍中收获颇丰。他手下唯一的军官腓特烈少尉已经倒地不起,还有五名士兵也牺牲了,此外还有许多伤员。来自第二连的海兵布拉茨海姆(Blatzheim)(译注:在《第三海军营营史》一书中,此人的姓氏拼写是Platzheim)是连长的传令兵,他不断奔跑传递着重要信息。在密集的弹雨里,他将连长的报告和指令传递给克里斯少校以及散兵线,在整场战斗中,他在被枪林弹雨覆盖的平原上穿行了三趟。在战斗之后,他被晋升为豁免兵。
当热尼连直面压倒性数量的敌军,并吸引了他们所有的火力时,斯特塞尔将军已经成功突破了天津,顺利解围。困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个德军连队让上千装备现代化武器的清军寸步难行。克里斯少校传令,让热尼连脱离战斗。
在冯·科诺贝斯道夫连的协助下,一个俄军炮兵连被带到了铁路路堤那陡峭的路堤边上,并且朝着机械东局炮火覆盖。热尼上尉一路经过他的连,下令带走伤员,撤退。在撤离阵地的时候,大家才知道这支勇敢的部队遭到了怎样的损失。1名军官和9名士兵阵亡,有25名伤员失去行动能力。
热尼上尉的右臂也受了伤,但他抬起了两名重伤员,把他们往后方带去。来自第二连的海兵弗朗岑(Franzen),和来自第四连的希兰(Seeland)见状,马上一个箭步上前帮助连长,不顾此时仍在肆虐的敌方火力。两人在战斗之后也同样被晋升为豁免兵。在阵亡人员中,还有热尼上尉的勤务兵。当勤务兵施提格麦尔(Steegmeier)(译注:在《第三海军营营史》一书中,此人的姓氏拼写是Stegmeyer)背着连长的步枪,站在连长身边,想报告步枪被敌人射中的时候,他的头部被一颗子弹击中,当场死亡。
当激战之后的部队回到俄军的营地时,他们受到了暴风雨一般热烈的迎接,斯特塞尔将军让他的部队集体行礼致敬,高呼“乌拉”。这一时刻也被照片记录下来,后来照片被挂在第二连的营房正中间的大门上。(译注:很可惜,译者并没能找到这张照片)克里斯少校将两个连的人马都集合到一起,为德皇陛下高呼万岁。
部队随后前往天津,海兵队以及俄军在当晚以胜者的姿态进入天津城内。
俄军跟海兵队晚上的宿营地,坐落在城市东南边的城墙,和铁路路堤之间。
这两个海兵连队在靠近俄军将领的帐篷处扎营,位置非常优良。救援部队这一天的任务非常艰巨。从早上5点到深夜,他们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在强烈的沙暴中不断战斗和进军,没有饮用水,只有干硬的面包。
即使在宿营地,也无法指望有给养能够补充。但俄军发扬了同志情谊(kameradschaftlicher Weise),愿意和我们的海兵队分享食物。而到了午夜时分,伤员被运抵宿营地。将伤员从急救站点送到宿营地的一路上困难重重。伤员必须得到护理、饮水,还有搬运,而在处理伤员的工作进行的同时,清军炮台仍继续炮击着城市和宿营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