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医生心得1001话(17)乳腺增生中医心得
人病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前些日子有人询问我关于乳腺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然后我思考了好久,也查了些书,咨询了些人,然后是时候对自己知道的些许简陋的知识做个总结了。
一、乳腺增生定义:乳腺增生病是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的增生性疾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其特点是由于乳腺组织成分增生,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
(乳腺增生实际上既不属于炎症,也不属于肿瘤,是一种良性疾病。此病的发生主要与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卵巢功能失调,导致乳腺组织中腺体的末端乳管和腺泡以及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所致。)多见于25-50岁女性,主要临床症状为
乳房肿块
和
乳房疼痛
。中医称之为乳癖。
二、乳房结构:
外部结构有乳头、乳晕、皮肤。内部结构有乳腺叶、乳腺小叶、各级导管、脂肪和纤维组织、以及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组织。
上面三张图一是了解乳腺的结构,再一点就是重点解释了乳腺小叶和腺叶之间 的关系,这样就比较清楚了。因为乳腺小叶增生占乳腺增生的大部分。
三、月经与乳腺之间的规律:
月经期乳腺,由于脑垂体、肾上腺和卵巢的正常生理活动,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乳房发育与子宫内膜一样,呈现周期性变化,并因此而分为经前期与经后复原期。
(1)经前增生期
:为停经5-7天开始到下次月经来潮前的这段时期。此期整个乳腺的变化为体积较前增大,尤其至经前时,乳房变硬,有发胀感,有的可触及乳房内的小结节,并有疼痛和压痛,为乳腺增生较重的表现。月经后症状消失或减轻,逐渐恢复至复原期。这就是为什么部分乳腺增生患者经前症状重,而来月经后症状减轻的原因。
(2)经后复原期
:为月经开始到月经干净后5-7天的时期。此期乳腺的乳管末端和腺小叶的复原缩小最为显著。无论乳腺增生程度如何,经前增生期出现的乳房症状在此期内一般均消失。所以我的理解如果此期没有完全恢复的增生为乳腺增生病的原因。
四、乳腺增生的症状和体征:
(1)体征:一侧或双侧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肿块,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 (2)症状:1、乳房疼痛,2、乳头溢液(5%-15%),3、其他伴随症状如暴躁易怒、月经不正常等。
五、乳腺增生病的程度分期:
1、乳腺小叶增生(1期乳腺增生), 2、乳腺腺病(乳腺导管扩张症,2期乳腺增生), 3、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3期乳腺增生), 4、乳腺囊肿(4期乳腺增生), 5、乳腺癌(5期乳腺增生)。 个人认为虽然有这种程度分期法,但是从3期开始就有恶变了,严格意义已经不属于乳腺增生范畴。
六、鉴别诊断:
1、乳腺纤维腺瘤,2、乳腺叶状囊肉瘤,3、积乳囊肿,4、乳腺癌。 还是那句话,乳腺增生既不是炎症也不是肿瘤,只要是肿瘤(占位性)不管良性还是恶性,都已经不属于乳腺增生范畴。这样大家通过以上全部内容对乳腺增生的认识是不是就比较清楚了。再一个我和妇产医院的B超时医生聊过,她说因为医保的原因现在单纯的乳腺增生不会给报告了,因为现在和工作和生活压力有关大部分的适龄女性都有乳腺增生,比较常见,有乳腺增生不要有心理压力。再一个她说乳腺纤维腺瘤属于良性占位性疾病,所以和乳腺增生是有明显区别的。
七、乳腺相关经络:
胃经,肝经,肾经(冲任)。 有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
八、乳腺增生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1、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2、肝郁脾虚,痰凝血瘀。 3、肾元亏虚,冲任失调。
九、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逍遥散加减。柴胡9g 青皮陈皮各10g 香附9g 延胡索12g 川楝子12g 茯苓12g 白芍12g 郁金12g 海藻12g 莪术12g 益母草15g 。 2、痰瘀互结——血府逐瘀汤和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6g 丹参12g 郁金12g 三棱10g 莪术12g 当归10g 茯苓15g 浙贝母15g 山慈菇12g 牡蛎30g 。 3、冲任失调——二仙汤加减。仙茅9g 淫羊藿12g 女贞子12g 何首乌15g 菟丝子12g 莪术12g 王不留行12g 郁金12g
十、名医经验方:
1、汪慰寒老师方:夏枯草10g 大青叶15g 蒲公英15g 枳壳10g 郁金10g 青皮15g 香附10g 丹参10g 莪术15g 橘核15g 鹿角霜15g(先) 生牡蛎30g(先) 路路通10g 皂角刺15g 薏米30g 炒麦芽15g 2、吕志杰教授方:柴胡10g 青皮10g 郁金10g 炒白芍20g 橘核10g 浙贝母15g 海藻10g 生牡蛎20g 丹参10g 生麦芽20g 炒薏米30g 3、梁剑波老师方:青皮、陈皮各10g, 花粉、浙贝母各15g,连翘12g,漏芦、木香、生甘草各6g。 4、李春香老师方:柴胡5g 白芍15g 茯苓12 当归10g 玫瑰花10g 青皮陈皮各10g 王不留行10g 薄荷6g 丝瓜络10g 5、汤坤标老师方:柴胡10g 香附10g 白芍12g 橘核12g 瓜蒌10g 白芥子6g 三棱6g 夏枯草15g 海藻15g 昆布15g 黄芪12g
十一、穴位贴敷:
橘叶、青皮、木香、香附、郁金、瓜蒌、元胡、川楝子、当归、丹参、仙茅、淫羊藿、鹿角霜各等分。共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装入瓶内密封备用。使用时用三伏贴的空贴,取适当药物贴于膻中、乳根、屋翳、肩井、天宗、肾俞、肝俞穴处。注意患者对胶带和药物不过敏者适用,每日一次。
十二、针灸治疗:
(1)可以分两组交替针刺 处方一:内关、太冲、合谷、足三里、膻中、乳根、屋翳。 处方二:肺俞、心俞、厥阴俞、肝俞、天宗、肩井、少泽。 (2)天宗、肺俞、心俞刺血拔罐。原理课堂上已经讲过。 (3)674加内关。 (4)耳穴(用王不留行耳穴贴):内分泌、神门、胃、心、肝、脾、神门、胸椎等。或神门、乳腺、内分泌、肝、肾、胆、胃、皮质下、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