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成长流下的不止泪和汗,还有血

这些年来,国产青春片大体分成两种——《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栀子花开》。二者都试图描述青春和成长,前者是真正的影史经典,后者是不知道什么玩意。其实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明媚地忧伤,被后者跟风模仿的《那些年》本来确实就是作者九把刀真实经历的热血青春。之所以国产青春片常被吐槽不真实,充斥着撕逼、堕胎、N角恋等滥俗桥段——这些当然也属于青春,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重点是衡量一部优秀青春片的关键在于质感,而非那些被强塞进去的噱头元素,这是孰本孰末的问题。所谓质感——sense of reality,它首先得是真实的,然后才能被人所感知。如果情节本身不是立足于真实的生活,那就永远无法引发感同身受的触动。说到底,关于青春这件事情,汗水和泪水的咸涩就是最普遍的质感。当然,有的时候还包括血的味道——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这部代表作因为如同《名侦探柯南》剧集标题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而广为人知,不过对大多数观众而言也就仅止于此,很少有人真正完整看完过这部长片。他们并未接触过那个真实事件改编、长达四小时的故事本身——在那个故事里,14岁的张震,就叫做张震。
在电影中,他对着一个导演吼道:“你连真的和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你知不知道你在拍什么玩意儿?!”
“小四”张震是一个好学生,他不属于“小公园帮”也不属于“217眷村帮”。但在那个年代,他不可能脱离于同龄人的江湖,正如他那呼喊着“公平”的公务员父亲不能摆脱外省人的身份。在那个60年代初的台湾——天南地北,鱼龙混杂,当不同的口音如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产生的就是灰色——昏暗浓稠的灰色。于是这虽然是少年们的故事,但是成年人的出场亦占据了一半篇幅。老师、校医、训导主任、导演、店老板......他们有些是本地人,更多的是外省人,彼此之间的矛盾不像学生们那样棱刺尖利,却更加隐晦而粘结,暗流涌动。导演看不起女演员、父亲看不惯老师、妻子巴结着亲戚、大姐二哥一直庇护着小弟、老板走到哪都无差别地群嘲……每个成年人在少年们眼里都是那么令人厌烦的复杂难懂。小四们从片场大人手里偷来手电筒,然后又被老师从身上搜去棒球棍;学生们争风吃醋,打架斗殴,大人们同样计较着鸡毛蒜皮,争得面红耳赤。一切争斗与矛盾就这样循环着,因为大家都在对抗的,是生活本身,越是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越是沉湎于日常琐事无法摆脱。这整整四个小时,描述的不仅仅是小四的经历,更是对于那段历史真实到残酷的记录。
在这种沉闷而焦虑的环境下,无怪小四会变得沉默寡言,大人的世界他不能理解,同龄人的争斗他也不想介入。出现在他命运中的同伙中,只剩下这么几位,成为了仅有的亮色——

小猫王,瘦小羸弱,爱好音乐。需要找小四他姐来帮忙翻译英文歌词,拿去在台上用未变声的尖嗓子自我陶醉。但他也是一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兔,有外人来找小四的麻烦,小猫王当场在教室砸坏椅子,提着凳子腿出来干架。他会让人想起《上帝之城》中的那位同样不可貌相的黑人小豆子,小,但是狠。

小马,这个故事里第二帅的人,可惜他名字后面没有再跟着一个“哥”字。小马是凶狠的,牛逼的,他是马司令的儿子,他的武器是真正的武士刀。当小四被人堵上门来时,救他的不是还在教室里砸椅子小猫王,而是赤手空拳地拽了吧唧地走出来的小马——“妈了个B的,你混哪里的?”——“我人在哪,我就混哪。”他带小四来自家的豪宅做客,教他打枪,教他把妹,不止一次地告诫他,不要为了女人犯傻。可讽刺的是,二人的友情正是终止于女人,小四的人生也终止于女人。最后在警局,这个永远挂着痞痞的笑容的公子哥哭得泣不成声,他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如此赤诚相待的兄弟为什么会因为女人而跟自己决裂,会因为女人犯下了最大的一件傻事。小马不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天然的差别是永恒存在的,正如一个富人永远不可能教会一个穷人如何消费,他想让小四跟自己一样潇洒,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潇洒的资本。

哈尼,这个故事里第一帅的人。他唇红齿白,眉目如剑,一登场自带柔光。海军服和喇叭裤让他彻底与其他的混混学生划清界限,“哈尼回来了”——光是这句话就可以让整个台北震动。哈尼不在意小四与自己女人小明的纠葛,甚至鼓励他去大胆地追求。他不甘做一个黑帮头头,而想给自己装扮上侠义的气质。比起小马那种帅痞公子,他才是男生们真正敬畏的偶像,他是长大了的小豆子,真正的黑帮大佬。可是对于混沌的灰色社会而言,最讽刺的一点在于,往往死的就是大佬,倒的就是最牛X的那个。本来有一百种方式解决问题的哈尼,偏偏选择了最装逼的一种,单刀赴会。他一个人在群敌环绕面前也丝毫不肯拉下脸,说动手就动手,当着所有人的面扇对方老大的耳光。哈尼是聪明的,他本不是无脑逞强现狠的街头小弟,但正是因为他想太多了,想到无聊得只能去看书——
“我在台南,无聊得要命,每天可以看几本武侠小说。后来我叫他们去帮我租最厚的小说来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现在出来混的人真的很像。有一个老包,大家都以为他吃错药,我记得,好像全城的人都跷头了,而且到处都被放火。他一个人要去堵拿破仑,后来还是被条子抓到了。《战争与和平》,其它的武侠书名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这一本……”
小说最大的坏处就是它会教你浪漫,而流氓是不该追求浪漫的。武侠小说的主角可以单刀赴会,那是因为他们身怀武功,不怕人家几十上百的人多。但是哈尼不行,黑帮老大如果脱离了帮派,那就只是一个人。哈尼鄙视着这帮外省挂不懂规矩地低级争斗,“我是屌不甩这种不要脸的贱货”,他想要重建起规矩,可他忘了,在江湖里,规矩是靠打出来的。“217眷村帮”老大山东给足了他面子,在被连扇耳光之后拦住暴怒的手下, 跟他去散步。最终,只是在背后轻轻推了一下,让他死于车祸。于是,哈尼——这个年轻俊朗的老大,到最后也没有失去他的骄傲。他只是被人,从背后,轻轻推了一下,就摔下来了,摔得粉身碎骨。

小明,这群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中唯一的红花,她必然会成为被追逐的牺牲品。不是她在玩弄着所有男人们的感情,而是她没有其他的选择。小四就像所有无知的少年一样,以为自己是特殊的一个,以为自己能改变她。可惜小明回答道,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这句话不存在对错,小明的意思是,只有这个世界改变了,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因为游戏规则不是她来定的,为了自保,任何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遵循,才能在残酷的生存中苟活下来。而对于小四这样的中二时期的少年,最痛恨听到的话大概就是世界无法改变,任何年少的倔强都无法接受这样绝对的论断,所以下一秒,他一刀捅了过去,让这个女生的血液绽放在了自己身上,也一刀让自己从青春彻底毕业。
所以发生在牯岭街的,不是关于一个少年的故事,也不是一次杀人事件,它更像是从奔涌的历史中捞起来的一段秘史,参杂着泥沙与鱼虾,草茎和泡沫,杨德昌将其打捞起来,但是这一团泥泞又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慢慢地一滴滴漏下,消逝于无形。虽然影片长达四个小时,但却并无聊,它有的只是那种真实的沉重感。一个个少年少女们骄傲地出场,又一个个离去。少年们在烦恼,大人们也在烦恼,没有人能够摆脱。因为这是转型期社会的阵痛,是整个时代的挣扎。人们总是说,如今的国产青春片太烂,现实里哪有那么夸张的情节——不,现实永远比电影更夸张。现实可能不会有上床,但却有杀人。所以衡量好坏的标准并非情节本身,而是这个故事存在的世界是否真实。牯岭街就是一个这样的世界,观众不需要理解其中复杂的隐喻,而就像观看纪录片一样,它真实得足以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片头,大家聆听着收音机里高考录取名单的公布,小四作为好学生被寄予了全家人的希望。在他成长最关键的一年里,他经历了各种邂逅、背叛,有许多次可能丧命的危机都安然度过,最终却过不了小明这关。本来已经远离是非安下心读书的他,忍受不了小明又再次归属于小马,他忘了小马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也忘了小明从来都没属于过他。当一个人经历过波澜之后,再要回头按捺住躁动就很难了。那些能够忍住的,最终会静静地长大;而控制不了的,注定要付出代价。片尾,一家人再次围坐于那台破收音机,听着高考录取名单的播报,只是这一次,大家都知道不可能会有小四的名字出现。同学同伴们经历了青春的折腾与聒噪后顺利成长,而本来最有希望的小四,却亲手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没有人知道到底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还是一段被记录成胶片的现实。片中的张震,在牯岭街头杀死了小明,被关进监狱。电影外的张震,凭借此片获金马奖提名,一举成名,如今已是红得发紫的一线男神;12岁的小猫王王启赞,长大后去开了修车行;光芒逼人的哈尼林鸿铭,低调的开了间咖啡店,消隐在众人视线里;小明杨静怡,那一年,17岁的她与张曼玉、梅艳芳、刘嘉玲们竞争金马影后,可这也是她的唯一一部电影,此后再无音讯;最为惊鸿一瞥的小马,本来最有可能继续演艺事业,却在一年后因为意外,英年早逝,阳光的面庞永远定格在了18岁。电影中,杀人少年在铁墙内服刑,墙外的众人继续着如草木拔节的肆意青春;荧幕外,除了那个扮演主角的少年继续闪耀,其他人都归隐到了平凡中去。真实和荒诞,阳光与阴暗,这二者,真的不是电影胶片的两面吗?
一个小子在街头刺死了自己的马子,这就是民国历史上第一起未成年人杀人事件。你分辨不出其中真实与荒诞所占的比重,但是你能感受到其中的质感,就像用手掌在粗糙的墙壁上摩擦,会痛,会见血,但远不致死。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会流汗的,大部分人也会流泪——当然,只有一部分人,会流血。我们能确定的是,在上帝之城、在阳光灿烂的大院、在阴暗湿冷的牯岭街,都曾有少年们流过血。小明说世界是不会变的,然而世界真的不会变吗?
影片最后,小猫王居然真的收到了猫王的亲笔回信。他兴冲冲地拿着自己创作的录音带去看守所,想要跟小四分享。可他转背刚走,警卫就把录音带扔进了垃圾桶。高墙之外,只属于青春年少的奇迹继续在上演,但小四已经永远无法参与了。
那首歌,叫做《A Brighter Summer Day》,也正是本片的英文译名——
《阳光灿烂的夏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