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前每日练 | 葑田浮水面,垛田在隰间

2023-07-03 20:34 作者:地理蹊  | 我要投稿

2023届福建福州一中高考三模(有增改)


葑田是指将湖泽中的葑泥移附到漂浮在水面的木架上,成为一种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耕地(图1);垛田则是将湖泽中的泥土不断堆积垒高(一般1米以上),从而形成四周环水呈岛屿状的田地(图2)。江苏省兴化地区地势低洼,湖泽众多,历史上葑田盛行,后因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发葑田,主要适应当地

①人多地少的特点

②洪涝频繁的特点

③光热充足的特点

④土壤贫瘠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该地区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主要原因是

A.洪涝灾害增多

B.盐碱化加重

C.湖泽水位变浅

D.可用木材减少


3、该地垛田适宜蔬菜生长的主导因素是

A.光热丰富   B.市场广阔

C.水源充足   D.技术先进


解题思路


本题以葑田(垛田)为背景材料,以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发葑田的主要原因、兴化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的原因、垛田适宜蔬菜生长的主导因素为切入点,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发葑田,主要适应当地

①人多地少的特点

②洪涝频繁的特点

③光热充足的特点

④土壤贫瘠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葑田,就是在湖荡沼泽地带,以木作架,上铺泥土,用作农业种植的田地(又叫架田)结合图文材料,我们可知葑田与垛田类似,只是前者是可移动的,而后者基本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发葑田,主要是在当地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下,为适应防治洪涝以及人口快速增长而创制,即为了适应当地多湖荡沼泽的环境,减轻洪涝灾害影响的条件下,缓解人多地少的困境。故①、②二项正确。

兴化等地,处于季风气候区,季风存在着不稳定性,但一般不能说存在气候多变,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歧义,即是气候类型多变,还是气候条件多变(气候类型的话,人类营造葑田以来,不过千百年历史,气候基本不变)。故③项错误。土壤贫瘠,可以通过人为改土的方式来解决,如施加有机肥料(人畜粪便等)、掺杂石灰等,但与在湖泊中搭木架关系不大。故④项错误。

注意,“垛田”,泛指我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其中,以江苏省中部(泰州市)的兴化垛田最为典型。苏中地区多垛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该地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年际变化大),夏半年降水量大且集中。上游的河流来水与下游的倒灌海水与此汇合,再加上地势低平(水平不流),排水不畅,形成湖荡沼泽(湿地)。


2、该地区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主要原因是

A.洪涝灾害增多

B.盐碱化加重

C.湖泽水位变浅

D.可用木材减少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及上题推论,我们可知垛田基本就是固定化的葑田,而“历史上葑田盛行,后因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换言之,垛田的出现和替代,重点在于河道的演变,即湖泽水位变浅(淤积增多),不再需要打木架做葑田,而可以在水位较浅处,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故C项正确。

洪涝灾害增多,或者反而不适宜垛田的发展,如垛田遭到冲刷侵蚀而崩塌、淹没(而“葑田”则类似水上行舟,基本不怕洪涝)。故A项错误。垛田的“根基”与地下岩土相连,或有毛细管水相通,地下盐分易升至地表(且临近海洋,如果海水入侵,也会出现盐碱化),而葑田基本是架空的,且附近地区降水较多,冲刷明显,盐碱化不严重(即换成垛田反而可能出现盐碱化,这不是当地农田演变为垛田的原因)。故B项错误。葑田的确要木材,但如果葑田还有存在的必要,即使当地可用木材减少,也可以采取其他办法解决(如种植速生木材、竹木等)。再者说,材料中也难以体现当地的木材减少。故D项错误。


 3、该地垛田适宜蔬菜生长的主导因素是

A.光热丰富   B.市场广阔

C.水源充足   D.技术先进


答案:D

解析:

注意本题的限制条件是“地垛田适宜蔬菜生长的主导因素”,即在生长(生产)领域的区位因素,与市场条件关系不大。在不考虑市场、政策等前提下,当地适宜蔬菜生长的条件。故B项错误。兴化垛田附近地区,光热条件均较好。再者说,垛田高处水面,或者给人一种垄地种植阳光较充足的感觉,但实际上其他土地也会有垄有沟,也会种在高地,垛田的优势并不明显。故A项错误。

技术先进,是任何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在本题的材料中,难以知晓当地的农业技术水平。故D项错误。但是,我们可知垛田临水,且基本没有缺水的问题,即农作物水源充足,而蔬菜的需水量较大(蔬菜水分多,其水分多来自根部吸收)。故C项正确。


知识链接


江苏省的兴化垛田是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即在沼泽地基础上的四周环水的小块农田。垒土成垛形成的垛田,发展出有着配套的圩(音同围)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和独特灌溉方式的灌溉工程系统。2019年,兴化垛田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垛田仍在发挥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等效益——“垛上种植,水中各种淡水鱼虾聚集”,发展多种经营,经济效益较高(风险小);知名度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垛田农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是湿地性质,可以提升抗洪涝、干旱能力(即旱时可以灌溉或用于土壤保水,涝时水域可做蓄水池)。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陈小波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

考前每日练 | 葑田浮水面,垛田在隰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