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么多年了,你还在被这些“常识”骗吗?

2021-04-01 10:43 作者: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 我要投稿

注:该文内容主要引用自相关资料(详见文末来源),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观点。


愚人节这一天,如果有人和你说什么话,大家或许都会绷住神经,思考下小伙伴是不是在唬我们。

但又转念一想,不只在愚人节,其实过去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被某些“常识”骗到,今天熊猫君整理了七个我们曾对大自然产生的误区,来看看有没有你中过的毒~


误区一:乌龟的壳可以像脱马甲一样脱下来

兔八哥动画片段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信很多人自小时候起就会产生这样的理解,毕竟在很多动画片中都会出现此类场景。但甲壳其实是龟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胸腔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实际上,甲壳就是牠们的胸腔和脊柱,还包括牠们的椎骨和胸骨。也就是说,龟的骨骼是从里面翻到外面的。

这就如同人不能将自己的骨骼“脱下来”的道理一样,龟也不能像脱马甲一样把甲壳脱下来。

顺便一提,龟壳里拥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呼吸系统,因此龟还是地球上现存为数不多的能用“屁屁”呼吸的动物

© TECH INSIDER

你可以看到,大多数陆地动物通过扩张和收缩牠们的肋骨来呼吸,肋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泵,引导空气进出肺部;但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牠们坚硬的壳无法膨胀。

因此,牠们主要依靠甲壳内的肌肉,大多数情况会通过嘴巴来吸入呼出,也有一些时候会从另一端吐气 —— 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泄殖腔(cloaca),这也是龟用来排尿、排便和产卵的地方。


误区二:变色龙变色是为了伪装自己

雄性的七彩变色龙(Furcifer pardalis) 
© naturepl.com / Nick Garbutt / WWF

快速改变自身颜色,这可以说是变色龙最为知名的特征了,人们普遍认为牠们变色是为了伪装自己,但事实上,变色龙改变颜色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调节体温或向其他变色龙进行交流

因为变色龙无法自己调节体温,所以改变皮肤颜色是保持良好体温的一种方法。例如感到冷的变色龙可能会将颜色变更深来吸收更多热量,相反,感到热时可能会变更浅。

另外,变色龙还可以用不同颜色变化来进行交流。譬如雄性可以将颜色变更鲜艳来表明其地位,相反,在遭遇攻击时可以变更暗沉;雌性可以通过改变皮肤颜色来传递牠们是否愿意交配的信息。

沃斯特里蒂避役(Furcifer oustaleti) © WWF / Martina Lippuner

那么,牠们又是如何实现色彩多变的呢?变色龙最外层的皮肤其实是透明的,在这下面的几层皮肤含有色素细胞。每个层次的色素细胞都充满了不同种类的色素囊。最深的一层含有载黑素细胞,它充满了褐色素(这种色素也赋予了人类皮肤多种颜色)。在这一层上面含有彩虹色素细胞,可调控蓝色。在这些细胞的顶层是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分别含有黄色素和红色素。

正常情况下,色素被锁在细胞内微小的囊中。但是当变色龙经历体温或情绪的变化时,牠的神经系统会引导特定的色素细胞扩张或收缩,这就改变了细胞的颜色。通过改变皮肤各层不同色素细胞的活跃状况,变色龙可以变化各种颜色和图案。

七彩变色龙(Furcifer pardalis) © Sandra Hotrum

例如,一只兴奋的变色龙可能会通过完全扩张所有的红色素细胞而变成红色,挡住了下面的其他颜色;相反,一只平静的变色龙可能会通过收缩的红色素细胞,让一些来自彩虹色素细胞的蓝色反射光与有些收缩的黄色素细胞层混合而变成绿色。


误区三:穿山甲用长长的舌头搜寻白蚁和蚂蚁

从盗猎者手中获救的马来亚穿山甲(Manis javanica)
© Suzi Eszterhas / Wild Wonders of China / WWF

众所周知,穿山甲就和食蚁兽一样,牠们没有牙齿,会利用长长的舌头食用白蚁和蚂蚁等,包括猎物的所有生命阶段,如卵、幼虫、蛹和成虫。

谈论到“搜寻”猎物的时候,其实穿山甲主要依靠的是牠灵敏的嗅觉(视力也是很差的囧)。在发现猎物后,会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舔食之。

穿山甲每年大约可以吃掉7000多万只昆虫类,在捕食的同时也起到了控制群居昆虫的作用,从而帮助平衡当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像是营养相互作用、分解作用、营养物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南非地穿山甲(Smutsia temminckii) © naturepl.com / Neil Aldridge / WWF

不可忽略的,穿山甲已是世界上遭受非法贸易最为严重的哺乳动物之一,八种穿山甲在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中有三种被评估为“濒危”、三种为“极度濒危”。

如今,穿山甲属所有种在我国已被提升至国家I级保护动物;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穿山甲的未来将会得到保障。


误区四:鸵鸟察觉危险时会把头埋在沙子里

© www.BiggerPicture.dk / Wietske TerVeld / WWF

大约自古罗马时代起,人们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惊慌失措,以致于将头部埋到沙子里。

这套说辞在历史中非常突出,导致鸵鸟已经成为“拒绝直面问题的人群”的指代物。不过,这个说法如今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了。

那么这种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们猜测可能是因为相较于身体来说,鸵鸟的头比较小,所以过去可能把鸵鸟靠近地面吃草误认为是头部完全消失了;又或者是因为鸵鸟会挖洞来保护鸵鸟蛋,在孵化的时候雄性和雌性会轮流用牠们的喙转动鸵鸟蛋,这也可能会造成头部埋在沙子里的错觉。

雄性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在照顾鸟巢 © Martin Harvey / WWF

所以在实际情况里,鸵鸟确实感觉到威胁时,牠们的第一反应是迅速逃离。那强壮的长腿能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跑,翅膀被用作“方向舵”,可以在疾跑时快速转弯或刹车。


误区五:鱼只有七秒记忆

英丽鱼(Heros severus)
© Michel Roggo / WWF

鱼类作为脊椎动物中较早出现的物种,有着相当独特的进化地位,所以有很多科学研究是关于鱼类记忆的。虽然作为实验材料的鱼的种类并不相同,实验方法和具体的目的也不一样,不过几乎所有关于鱼类记忆的研究都表明,鱼的记忆远不止七秒

比如有研究人员曾在金鱼饲养池里置入两种不同颜色的管子,只有当金鱼选择了正确的颜色,才能获得食物。在训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带有颜色的管子被取出。过了一年,当研究人员再一次把管子放入池中的时候,金鱼立刻选择了带有可以取得食物颜色的管子。

鱼只有七秒(或者三秒)记忆的说法可能来自过去的某则广告,或可能是早期的动物学家在测试鱼类记忆能力时采用了过于复杂的方法,反而留下了比较糟糕的记录。


误区六:鸳鸯是“白头偕老”的伴侣

北京玉渊潭公园内拍摄到的鸳鸯(Aix galericulata)
© Magnus Lundgren / Wild Wonders of China / WWF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婚姻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一段永久的一夫一妻关系都会让人觉得美好甚至神圣。

“只羡鸳鸯不羡仙”,在中国,鸳鸯常被认为是忠贞爱情的象征(想到了以前家里枕头上绣的鸳鸯);但实际上,鸳鸯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专一。

北京玉渊潭公园内拍摄到的鸳鸯
© Magnus Lundgren / Wild Wonders of China / WWF

据估计,只有约44%的水禽(都是鹅和天鹅类)会遵循长期的一夫一妻关系。对于鸳鸯来说,实际上雄性几乎每年都会通过寻找新的配偶,因此鸳鸯不会形成长期的配偶关系,而是季节性的一夫一妻关系。

顺便一提,鸳鸯其实只有雄性的羽色非常鲜艳,而雌性整体色彩比较暗淡,但我们却常在鸳鸯绣品中见到两只都是鲜艳的羽色,嗯,在这个基情泛滥的时代好像也没什么不对……


误区七:行动迟缓的树懒就如牠的名字——非常懒

褐喉树懒(Bradypus variegatus)
© Shutterstock / Lukas Kovarik / WWF

树懒确实行动很缓慢,哪怕最快速度下,牠们差不多每秒钟也只能移动6厘米,甚至名字里都有一个“懒”字。

但这并不意味着牠们生性懒惰,反而有可能是树懒的一种生存策略。要知道,树懒可是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近6400万年呢~

过去曾有研究记录了三趾树懒(地球上现存行动最缓慢的哺乳动物之一)的运动和活动模式,发现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牠们实际上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去睡觉。牠们也确实在移动,只是非常缓慢,这也意味着所需能量会比快速移动更少。

三趾树懒(Bradypus tridactylus) © Michel Gunther / WWF

举个例子来看,树懒并不是动物界里唯一步调缓慢的动物,像是一些变温动物(如青蛙和蛇)在面对寒冷的温度时通常也会被迫缓慢移动,因为牠们无法独立于环境来调节自身的体温。

而树懒在任何温度下移动都很缓慢,牠的体温比大多数哺乳动物要低,这意味着体温调节能力也会比较弱;那么就和变温动物有点类似,树懒可以依靠行动和姿势的调整来控制自身的热量损失。

褐喉树懒(Bradypus variegatus) © WWF-US / Keith Arnold

因此树懒不需要获取太多的能量,也不用花时间去寻找(两趾树懒和三趾树懒都以吃树叶为主,消耗的食物卡路里含量非常低)。

而在面对捕食者的时候,相较于猴子的敏捷路线,树懒更多依赖于伪装能力 —— 这得益于生长在其皮毛上的藻类。这么来看,树懒的主要捕食者(如美洲豹、豹猫和角雕)都主要利用视觉来发现猎物,树懒很可能只是以不引人注意的速度移动。



资料翻译&整理:鹅子
排版:捷西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

1. Science Insider: What's Inside A Turtle. https://youtu.be/V17T_5jRE2M

2. Mary Bates: How Do Chameleons Change Colors? https://www.wired.com/2014/04/how-do-chameleons-change-colors/

3. Patrícia Chrzanová Pečnerová: The world through the senses of a pangolin. 

https://www.molecularecologist.com/2020/02/14/the-world-through-the-senses-of-a-pangolin/

4. Science World: Do Ostriches Really Bury Their Heads In The Sand? 

https://www.scienceworld.ca/stories/do-ostriches-really-bury-their-heads-sand/

5. 拟南芥:鱼只有7秒记忆吗?https://www.guokr.com/article/116781/

6. Ducks Unlimited: Do Ducks Mate for Life? 

https://www.ducks.org/conservation/waterfowl-research-science/waterfowl-mating-systems

7. Becky Cliffe: Sloths aren't lazy - their slowness is a survival skill.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loths-arent-lazy-their-slowness-is-a-survival-skill-63568


这么多年了,你还在被这些“常识”骗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