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经验分享 | “保研的路上,我对自己够狠”,从浙江理工纺织学“跨海”保研湖南大
01
为什么选择跨专业?
我的目的其实还挺单纯的,就是想广泛学习。从学科本身而言,纺织学科的概念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产业也是宏大的,所涉及的产品更是种类繁多,可以是一款柔性基产品,也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又或者是一款辅助纺织品设计的APP,而这些产品的产出需要的从不仅仅只是单一学科的知识,需要的更多是跨学科的合作与广泛学习。同时在我的理解里,交互设计相比于一种狭义的理解,更是一种设计方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给用户带来一种更好的用户体验,帮助我从更多维度进行更科学的产品设计。所以我勇敢地跨出了这一步,我始终相信,广泛的学习才能有更大的竞争力!
02
保研基本情况
那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吧,可以给下一年打算保研的同学做一个参考。 在学习方面,我的专业排名1/32,曾获国家奖学金、两次“省政府奖学金”。在学术研究方面,作为第一主持人申报国家级大创一项,参与校级科创一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共参与发表两篇论文,分别被人类工效学期刊和材料导报期刊(EI)收录;学科竞赛方面,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获得省级奖项1项,校级奖项3项,个人参加省级及以上专业比赛5次,获得奖项6项。最后,我综合考虑学校、专业、地域三大因素,结合个人跨专业情况,并制定三个档次的目标院校,冲刺湖南大学和江南大学,求稳的话有东华大学,然后我的保底是浙江工业大学。
1. 学习历程.
去年12月份,决定跨保,开始广泛查找案例,找交互设计的培训机构,全网对比后,最终在2月份决定在一只朝菌报保研全程班。3月份开始,学习交互设计理论知识,阅读《用户体验要素》、《简约至上》等书籍,并在M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作品集,与此同时广泛搜集并学习优秀案例,对于交互设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因为专业背景的特殊性,我的作品集制作大多以专业特色与本科项目为基础进行展开剖析,目的在于凸显自己跨学科学习能力与广泛思考的创新能力。所以对于本专业的项目要做到足够熟悉,也要广泛学习跨学科的知识与工具。 在制作作品集过程中,学习使用用户旅程图、服务蓝图、商业画布等进行科学系统分析,并学习xd等原型制作软件,完成风格化的APP效果图设计与产出。同时我利用空余时间进一步学习C4D、processing、arduino等,并将所学灵活应用于课程作业与作品集制作的实践中。
2. 夏令营历程.
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夏令营0选手,我其实刚开始是震惊的,因为我没想到对于本科的背景会卡得如此严格,竟然连一个学校的初审都没通过!心态就一个字:“炸”。没学上的日子相当焦虑,有大概5、6天每天质疑自己,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是不是自己几个月的努力都是白费的?是不是自己确实没有竞争力?说实话,时刻会崩溃,但幸好大学期间七七八八的项目比赛练就了我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自我分析能力,焦虑到极致的时候就总是安慰自己:反正都这么差了,再努力一下总比现在好一点,于是后来仔细想想就冷静下来了,总结没过初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因为我的专业背景特殊,从纺织跨交互怕是跨海了,应该没几个人选择这样,况且自己必须得承认5个多月的学习沉淀总是不如别人三年的日积月累的成果;
二是因为我六级成绩不高,只有483分,而夏令营除了看本科的背景之外,六级是很重要的参考项。大二一次过之后,我再没有重复刷分,还是懊悔不已的,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又要保证绩点,又要参加比赛,又要跨专业准备作品集,笔试的准备工作真的没时间做到位,也就没抱着碰运气的心态重复刷分。
三是因为作品集的维度不够,这点我深刻的意识到,是我在接下来两个月应该努力的方向。由于本科阶段我并非工业设计专业,对于Arduino等硬件交互开发基础为0,但这恰恰也是交互设计作品集考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我决定组建跨学科团队进行可穿戴纺织品的设计开发,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和作品集的竞争力。
四是因为定位不清晰,夏令营报名的学校全部都太好,甚至没给自己留保底的学校。这点我深深地自我反思,之前过于盲目自信,甚至已经开始幻想去同济还是去浙大,夏令营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与本专业同学的差距。并决定预推免的时候要正确看待差距,但也不要过于妄自菲薄,解决办法是建立自身优势与学校导师的匹配关系,根据个人情况选好三个档次的学校,并有针对性地准备面试和作品集。
03
作品集建议
第一个作品在做的时候主要难题是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梳理与理解,涉及到一些技术方面的难点,同时当时作为项目负责人又在搞挑战杯。虽然真的是很忙的,但好在第一个项目和挑战杯的项目是一个内容嘛,两面同时开工,对于整个项目梳理起来也会越来越清晰。
第二个作品和第一个作品是有关联性的,是在第一个的基础上进行的服务设计,是第一个正式的交互设计项目,巧的是当时大挑结束了,又在搞互联网+了,还是每天忙得不睡觉,又要做APP的信息架构,又要忙着带团队写文本。无数次深夜emo,抱着电脑泪流满面地坐在楼道里面哭,一边哭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干呕一边狂灌热水然后继续做事情。但好在我这个人非常灵活,把第二个项目设计的梦享受+APP 应用到互联网+比赛中,将大挑的科技技术类项目转化为互联网+的定制服务类项目,于是熬着熬着,事情一件一件都完成,也就坚持下来了!
其实每个都满意,每个都是呕着血、拖着半条命做的,而且每一个在我看来都是对于传统产业的创新。第一个第二个是传统纺织品与智能家居的结合,第三个是基于纺织品设计的学科背景,为新手纺织品设计师设计的纹织软件,第四个是基于可穿戴纺织品的情感化设计。 但最满意的还是最后一个,因为在我眼里,第四个作品算是个奇迹,是从夏令营全军覆没的状态里死而复生的奇迹,仅凭着一个人、一张嘴、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做到了把学校里面的能人们集合起来一起组建跨学科团队,并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柔性部分织造、交互装置添加、代码设计、成片视频产出等步骤。 lightwalker的设计想法与理念并非我直接脑子里突然灵光乍现的产物,而是从谷歌学术中阅读了大量关于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纺织品的文献资料,基于纺织品所具有的个性化外观的特征与易于被人所接受的柔软特性,进行情感化设计的开发,赋予可穿戴智能纺织品更多维度的用途与意义,而并非只是健康检测。
04
“足够狠” “能折腾” “运气好”
这段经历想想真的刺激,如果再来一次,实不相瞒,我恐怕真的不敢选择如此有风险的路,从夏令营到预推免,但凡退缩一次,真就有可能没学上,选择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路线,想想都觉得脊背发凉。我想把这份小小的成功归结于三个因素:足够狠+能折腾+运气好。
“足够狠”是因为我真就没给自己留退路,夏令营就没报自己本专业的学校专业,因为我知道,但凡自己有了学上,这股劲儿真的很难坚持下来,预推免肯定就得过且过,不想跨专业了。
“能折腾”是因为我的性格里本身就有一股不服输不停歇的劲儿,而且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时刻知道自己的方向目标在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继续读本专业的研究生,从6月份左右我就可以躺着休息了,但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我明确知道,自己并不擅长纯理工科。尽管所有人都认为我会继续读纺织读博士,但只有我自己清楚,只有敢于跳出舒适圈,主动选择而并非被动,才能有资格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运气好”这点真的要感谢上天,真的真的好感谢!恰巧找到了一只朝菌机构,恰巧得到了杏鲍菇老师、蒙老师、郑老师的超高水平耐心指导,恰巧今年湖大没有夏令营,恰巧今年湖大优先跨学科录取的新政策,恰巧找到了认可自己的老师,面试也恰巧非常顺利,排名也恰巧在学硕的录取范围内。一切一切的机缘巧合都帮助我实现跨保的梦想,再次感谢!!
成功“跨海”到湖南大学,从双非传统学科到985一流专业真的算是个奇迹,无数次感慨自己的运气真的很好,也验证了那句老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05
结语
作为一个很励志但不太优秀的案例,我真的很想说:坚持比努力更重要。从三月份到9月28号的每一天,我都在坚持,每天最早从寝室出发,最晚回到寝室,做作品集做崩溃了就自己拍拍安慰安慰自己,擦干眼泪继续学,每天都这样。学科竞赛和大挑也是放养型选手,没好的资源,就自己组建团队冲省赛拿立项。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什么聪明的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我觉得我能做成的事情,有梦想的你也一定可以!
关于想成为的设计师,这个问题其实我真的有思考过很久,回忆起当时高考报志愿时填纺织的初心,再回首三年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提升自己,再到现在选择跨保交互设计专业进一步广泛学习。冥冥之中,我建立起与纺织的缘分,近距离地了解这个庞大的产业,也认识到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交叉学科的共同协作。我真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将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纺织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