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硬盘点!战新产业洞察:中国生物企业专利实务洞察
2022.05.29 ~ 06.03
近日,智慧芽旗下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发布《2022 中国知识产权年度调研报告》,聚焦战略新兴产业、调研492 家科创企业,获得来自企业的专利负责人、研发总监乃至CTO 等知识产权决策者的一线声音,洞察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工作的经验与趋势。《中国生物企业专利实务洞察》延续主报告,聚焦生物产业企业的专利工作状况,从企业对专利价值的认知、在专利申请及专利运用上的进展、以及在专利保护中的做法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尤其针对其中的不同细分领域,解读其专利工作的关键特征。
报告指出,生物医药领域专利转让更高频。生物医药企业在专利转让的应用达50%,较专利许可高出18%,达到全样本均值两倍。
在生命周期和财务特点上,生物医药领域属于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的产业。一个生物医药品种从临床研究到上市,大概需要10-15 年,期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例如基因项目的新品研究费用大多在1~3 亿美金,随着新药品研制的复杂程度提高,费用也相应提升,个别基因项目的新品研究费用已超过6亿美金。
在研发和专利特点上,新药研发成功率虽低,但一旦成功上市后将为企业在一定时间带来巨额利润。生物医药的研发环节非常复杂,新药研发从开始的靶点选择到后面形成产品,技术复杂程度高、周期长,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功亏一篑,这导致新药研发成功率很低,例如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但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凭借专利保护,将会给创新药企业在专利保护期内带来可观的巨额利润。但一旦专利到期,伴随大量仿制药的出现,原研药在价格、市场份额、销售额都会大幅缩水,这种“专利悬崖”的出现,迫使药企不断丰富研发管线、开发新的药品,回归“高投入、周期长”的行业特性。
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运用不仅体现了技术流通,更反映企业研发模式和商业模式。专利转让和专利许可都是医药企业除了“纯原创”,快速整合外部资源拓展研发管线的做法。
专利转让在专利权交割上更加简洁、发生场景更多。专利转让频次更高的原因包括:受研发模式决定,如专注于新药发现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将研发成果转让给研发资金充足的大型药企继续研发;或小型药企虽然具备创新能力,但因缺乏研发资金所以主动转让;或大型药企为了拓展业务板块主动收购小型药企等造成的转让;或由高校/研究院所转给企业等;此外,在政策层面上,国家药监局曾多次表示支持药企开展技术转让,如在2021年1月发布的《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试行)》,更是将药品批文、技术转让推向了行业的热潮。
专利许可作为引入成熟度较高产品或开拓市场的方式,未来趋势向好。专利许可较转让更复杂,涉及多个考虑维度,如许可类型、许可费收取方式、许可时机、许可地域、期限范围等,且多发生在企业在引入研发成熟度较高产品或意图开拓海外市场的情况下,因此专利许可不仅对药企在知识产权有较好规划布局及有较优质专利组合的建立,更对药企研发能力及专利质量有要求较高,因此总体来看专利许可频次略低。
图1:五种专利运用方式的不同活跃程度分析(来源:智慧芽)
硬科技
先进金融服务中国百万“硬科技”企业,共创美好未来!智慧芽TFFI科创力评估平台,由科技创新情报SaaS服务商智慧芽推出,致力于构建以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等为核心的科技大数据分析评估平台能力,帮助银行、保险、券商、基金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发现、识别和看懂优质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