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考研上岸”是种什么体验
那段时间我只是始终觉得:
“总不能让三年前的遗憾还一直留在这儿吧”
01
高中在重点班的我,高考出成绩那天,身边好友一批批涌现高分,九月开学,大家各奔东西去到各所985/211,而我仅仅考上了省内的一所普通双非院校,在他们周围,我突然变得黯淡无光了许多。
从大一刚进校园,生性倔强的我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上眼,不喜欢新学校的一切,不甘于普通学校的眼界,心中期待过无数次的理想校园似乎不复存在。那时的我下定决心要考研,要去更好的地方,看更好的景色,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大学前两年,我努力寻找生活积极向上的动力,纵然在学校各种社团工作,学习上专注投入,在年级里表现的也比较突出。但每每假期回家和高中同学聚会,听到在北上广名校念书的朋友谈论他们的校园经历,我都打心底里羡慕他们所能接触到的资源、平台和开放的视野,而我总是选择回避谈论自己的大学生活。虽然知道朋友们不会以此作为友情的标准,只是自己身上总有一种隐藏的不自信。
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去到更好平台的想法,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就逐步关注考研信息,向正在考研的学姐咨询。我想,这一次真的要为自己努力一把了。
02
去年3月的我,晚上睡前都是在想着和好朋友在大城市闯荡的画面,我太渴望逃离这里,太想去看更广阔的世界。那时的我,恨不得一睁眼就能学习,恨不得马上快进到毕业。
然而,从一开始定好目标之后的踌躇满志,到后期发现困难越来越多,自身暴露出来的缺点也越来越多时,我开始怀疑自己了。心里那个白月光一般的城市,逐渐变得那么不真实。我发现自己各方面综合能力还不够扎实,而提升的过程又是那么漫长,我变得没那么有底气了,也开始做心理保卫战,还安慰过自己考不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顺其自然吧。
也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反而心态没有那么急躁,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慢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03
当去年10月保研名单出来的时候,身边好多朋友都纷纷保研去到了更好的平台,还在备考的我,突然感觉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又拉大了。
站在10月的十字路口,我对自己说,冲一把就能上,放弃就是大笨蛋!
我想起大一时踌躇满志的自己,想起高考结束后失落的自己。
“18岁已经有一个遗憾了,21岁不能再有了吧”。
我不想辜负准备了这么久的努力,我不能对已经受过的苦难说放弃,只要还有时间,就还有希望,我就要坚持下去。我想努力跟上朋友们的脚步,我想和他们在更好的平台相见,我想,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想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朋友不会差!
04
也许是曾经的不甘心,也许是不再想有遗憾,让我从初试一路上走到了复试。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一直坚定的,那必然少不了朋友的支持。正是因为他们作为标杆,我不想落后;正是因为他们的信任,我不想让期待落空;也正是因为他们关注和慰藉,让我从始至终都觉得,这条路我不是一个人。
拟录取那天,我和朋友们说,我做到了!
这次,我没有食言。
从仰望学姐成功录取,到自己考研上岸;从可望不可即,到发现一切太神奇,这些都让我更加相信努力的意义。也许这就是少年的力量吧,也许这就是年轻的我们永远都有追求未来的勇气,那些纯粹的信念,甚至有些夸张的激励,都支撑着我站到了最后。
这段沉浸下来的时光也让我逐渐发现,我曾经看的那么重的名校光环,原来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不能够到。
事实上,大学和学生都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你想要去到好的大学,获得好的教育条件,一方面,好的大学在选择,看你能不能达到获得这种教育条件的要求。另一方面,你真的想过,你就一定适合名校的教育培养计划吗?你是那种教育条件下的他们所需要的学生吗?所以说,我曾经那样愤世嫉俗地要逃离这里,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尚未达到一定要求的无能狂怒罢了,而当你静下心开始承认自己的平凡普通,才是真正让自己提高的起点。
“各自努力,最高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