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迁碑》临帖,我们该如何把握隶书笔法的个性与共性∣六戎北震

2022-03-08 15:54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一、六



二、戎



最近,有不止一位朋友问我,学《张迁碑》,是不是要在他们之前写过的《乙瑛》、《礼器》之外别寻一套新的笔法。


实话实说,听到这样的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诧异的。


倘若换成写唐楷,大概不会有人觉得欧阳询和褚遂良使用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笔法规范吧——欧阳询和褚遂良的区别,无非是在线条的尖锋与侧锋、笔势的内擫与外拓、结构的紧缩与宽绰等细节上有所区分,但基本笔画都逃不出一套“永字八法”的规范。


唐楷如此,汉隶自然也不能例外。所有的汉隶碑刻,基本笔画都在三笔(横、左竖和波势)之内。


如果说《张迁碑》的用笔相比于其他的碑刻更有个性的话,那也只是在用笔上方笔的比例高一些,圆笔的比例低一点(至于方笔的比例高,也不完全是书写所致,很可能还有刻功拙劣的影响在内),结构上趋于正方而非扁方,主笔的伸展也相对收敛,诸如此类,数者而已。


无论哪一种书体,学习它的笔法都要执简以驭繁。


具体到汉隶碑刻来说,临帖的首要任务该是利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笔法来建立基本的书写规范;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区别各别碑刻的艺术个性,在细节上适度突显用笔的个性特征。


那种一味强调用笔个性以致割裂各个汉隶碑刻之间的共性与联系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须知当我们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之后,每临一块新的碑刻就意味着要重起一方新的炉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隶书还能有学成的一天吗?



三、北




四、震



说到《张迁碑》的个性特征,我想下面这一点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那就是这块碑的书写,在竖笔的“出头”与“不出头”的问题上,往往显得比较随意。


就以“震”字为例。这个字的标准字形该是上雨下辰。可是对照标准字形,显然上图中的“震”字当中,“辰”的中竖“出头”了。


《张迁碑》全文包含两个“震”字,另外的一个也有竖笔“出头”的现象,而且“出头”的形状还跟这一个不同:



从书法史的角度去分析,这大概反映出,在篆形隶变的过程中,字形规范的打破与重建曾经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造成过汉字符号使用的混乱。


而《张迁碑》的两个“震”字正好是鉴证这段历史的遗存。


就临帖而言,如果单是为了感受原碑占格布白的技法,对这样的字形倒也不妨照临。


但换到自己的创作中,对这些已经被历史淘汰的不规范字形则不可随意借用,以免造成新的汉字字形的混乱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张迁碑》临帖,我们该如何把握隶书笔法的个性与共性∣六戎北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