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北冰洋的幻想》[法] 儒勒·凡尔纳
继续追寻儒勒·凡尔纳的脚步,去往已知或未知的世界里冒险。
这一次我们将来到地球北端的寒冷之地——北冰洋。去看看冰山海洋北极熊之间有什么神秘的故事。
当然,可以说这是不是一个标题党呢?毕竟如果看了全文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全篇直接讲到北冰洋的地方可不算多,可以说大部分篇幅都是在一张谈判桌上展开的,甚至所有人都没有踏进北极圈半步。
在开始阅读小说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大致了解一些关于北冰洋的知识。
北冰洋是四大洋之一,它是最小的最浅的最冷的。
北冰洋是公海,为全人类共有,不属于什么国家个人。但是很多国家都试图把其划入自己的版图中。
《北冰洋的幻想》首次出版于1889年,其法语直译应该是“上下颠倒”,原因后续会讲到。
各种大胆的计划应运而生。一个名叫莱塞普斯的人,建议从大西洋岸边开凿一条宽阔的运河,穿过欧亚两洲,直通中国海;一个天才的掘井人表示希望钻开地面,到达熔铁上面的液态硅酸盐层,以便从原地汲取地心火;一个大胆的电工想要收集地表的电流,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热源和光源;一个有魄力的工程师打算把夏季的余热装入巨大的容器储藏起来,到冬季再散发到寒冷地区;一个聪慧无双的水利学家试图利用潮汐的巨大力量,按人的意志产生热力和做工······
也许现在看到这一段描述并不会感到什么,但真的很佩服当时的人们的想象力啊!人类学习知识的初衷或本质即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即使被嘲笑为“不可能,痴心妄想等等”,还是尽自己所能去做。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故事起因,是要像全世界拍卖那从未有人踏足过的北纬84°至北纬90°,共计四十万零七千平方海里的“土地”。
当然绝大部分国家对这件事是不感兴趣的,最终去竞拍的只有荷兰、丹麦、瑞典-挪威、俄国、英国以及美国六个国家。
(人类第一次踏足北极点是在1909年,由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达成)
(瑞典-挪威,在1814年结成联盟,1905联盟解散,各自独立)
不过可能看这本书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凭什么他们能说拍卖就拍卖,问过全世界这么多人没有。而且那里不是还有原住民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吗?
但想想,上个礼拜他们也没有问过印第安人、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就来了,这一次他们也不太会问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拉普兰人、萨摩耶德人的。
说回故事,最终美国竞拍成功,并立马着手开发北极。本书重点开始。
话说回来,直到现在人类对北极圈范围内都没有太大的开发,一百五十年前的人就已经想到要去北极点上挖煤了。
美国枪炮俱乐部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可行”的方案。
(枪炮俱乐部,没错就是在<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的那伙人,信奉口径即真理,射程即一切)
既然我们到不了北极,那就不能让北极来我们这吗?我们只需要找个支点然后撬动地球,把地轴稍微那么移动一点(主要是在赤道上用一座大炮,利用后座力之类的推动,这些我不太懂)把北极移到温暖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把冰融化了。
(换位思考,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卧龙凤雏也)
(地轴为地球自转假想的地球轴,差不过就是地球仪里面的那根棍子吧我是这样理解的)
可是即使这个想法行得通,那么改变地轴的代价是什么呢?
又是到了本书高潮部分。如果北极向下移,那么大西洋将隆起裸露出陆地,而太平洋将上涨,也就是亚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将被淹没。
更搞笑的来了,他计划还有几天就要实施了,现在才来通知亚洲及其他被淹地区的民众要逃离。极其离谱!
当然,最后万幸的是计划失败了,由于计算失误,秘书少写了两个零,导致炸药放的不够多,结果只是在地球母亲身上小小的弹了一下。全世界的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想当初即使是小行星砸了一下,地球本身也没多大事。他们用一门大炮就想换天改命,只能说“年轻人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