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心理学模型

人性心理学模型
本文将解释人性,和揭示人生的意义
搬运工:围巾枸杞
(注:本文所有定义没有褒贬之分,比如“利益”,你可以理解为好处,毕竟没有利益没有养分,种子不会发芽。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一、社会学层面
(一)、执我(人的本质是为了自己存在)
人活着就是为了存在
1.作为肉体存在 2.作为社会成员存在 3.作为大我存在(与小团体、国家、世界为一体,利益共同体) 即使我死了,我依旧存在
(二)、利益(欲望、情绪)
1.物质利益(物质利益都是情绪利益的)
2.情绪利益(所有人都追逐利益)
人所做的一切都在追求利益。哪怕你做好人好事,第一可以收获情绪利益,感到安心;第二可以收获长效好处,帮助别人得到名声,将来得到好处; 第三,做好人好事是利益的绑定,可以证明“我”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本质没有区别,但是经过发展有不同的形态,两个人之间的“私”不一定一样大。集体是一个大私,我们作为中国人,会维护中国的正当利益,假如有一天外星人入侵,整个人类就会是一个更大的“私”,而不可能站在外星人那边。
正向情绪和负面情绪,情绪是一个差值,很难过时,-2,得到安慰+1,得到的情绪价值是+3(解释了为什么空窗期更容易追对象)
(三)、思想(想法)
理性是感性为0时的想法,如果要做到理性,需要先调节情绪到0,再思考利弊。思想只是调整情绪的存在,不是本质
(四)、行动
哄着自己前进,无论怎么样先做一点点,调动情绪(相当于正反馈)
人生的意义在于适度享乐,沉浸在一件事物中,由此达到忘我的状态(废寝忘食:做这件事产生的快乐比饿肚子产生的痛苦多)
二、生物学层面
人是动物,有动物的所有基本行为,人类把基本的需求从生存、遗传需求剥离出来。比如吃美食,本质上是生物进化为了鉴别食物是否有毒,剥离出来后变成人类的一种快乐(而不只是为了吃饱活下来)。
人的需求是建立在作为动物上,不多赘述,详见下图

三、生理学层面
参考作品《自私的基因》和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催产素、肾上腺素、苯基乙胺等基本生物学概念。
(一)、自私的基因
书中写到,基因的唯一目的就是传递遗传物质,就像人类只是巨人的肉体,所有内核在基因上。
目前猜测,基因就是通过环境交换,实现熵减,维持一个高能量的状态(如果是熵增的话,能量会从高处落到低处)。整个生物的存在就是向无机环境索取,转化为有能动性的生物,就像树没有索取养分就不会生长。
(二)、激素调节
主要解释是从细胞学角度,人的情绪是激素和人体状态在主导,
其中多巴胺主导人的欲望,而内啡肽主导缓解痛苦,血清素可以让人心情平静。我们可以通过客观调节激素的分泌,实现自己的目标。
1.通过正向反馈分泌多巴胺
2.通过运动获得内啡肽
3.通过上午晒太阳获得血清素
了解激素的基本原理以后,我们也就明白了可能是激素在指引人前进。激素的受体是有耐受性的,比如很久没吃肉觉得肉很好吃,天天吃肉觉得肉难吃,是因为已经耐受了,这和“正向情绪和负面情绪,情绪是一个差值,很难过时,-2,得到安慰+1,得到的情绪价值是+3”相通,幸福是一个增量,而不是持有量。
而冥想、修禅、打坐、斋戒,就是一种降低自己的耐受值,降低激素受体,通过形成对比让自己感受快乐。人不能一直快乐,无限的欲望、享乐只会造成崩坏,最终到吸du、du博的后果。通过降低快乐阈值,可以达到人的平和,人生的意义在于适度享乐,专注在一件事物中,由此达到进入心流的状态。
推荐博主:马林思维
推荐书籍:《自私的基因》、《心流》、《三体》、《王阳明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