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师妹的故事221
这只是一个故事, 无真实人物关系, 无准确时间线,切勿当真,切勿入戏,切勿上升。

💁♀️请欣赏单口相声《贾行家》表演者 麻糖
(鞠躬)👏👏👏
人来的不少啊,其实我也知道您各位不是看我来的,那几位还纳闷儿呢,“这谁呀?我们都不认识。”您各位别着急,也就二十分钟,我就下去了,再上来的您再看吧……还是不认识。
😄😄😄
不认识没关系,再往后还有呢,一直等到了底,就是最后一场,那就该是角儿了,今儿是谁的底角儿呢?别说您了,我都不认识。
😆😆😆
为什么您都不认识,还愿意买票来支持我们,捧我们呢?您各位捧的是我们德云社的金字招牌,那是我们恩师郭德纲郭老师,张文顺张师爷,还有很多的老前辈老先生,还有师兄们多年来努力奋斗的成果,我们这个后辈晚生,也就是沾个光。能耐不敢说,给您卖膀子力气,别让您花了钱了觉着亏得慌,🙇♀️我这先谢谢您了。
👏👏👏
要说这行里头,要说能耐,郭老师那绝对的👍,不过他自己也老说没什么,干得年头长了而已,整得我们要说点什么好像“捧臭脚”似的,怪难为情的🙈。
😏😏😏噫……
你看,还不信?我跟他们那个傻老爷们儿不一样,姆们知道害臊!
😬😬😬噫……(超大声)
得得得,爱信不信吧,说实话我说着也点儿心虚……诶~不说这个了……说的是这个道理,就说郭老师为什么说相声说的好?郭老师七岁学评书,九岁学相声,八十年代还唱了好几年的戏,人家是干这个的。就不光是相声这行,各行各业,要不是专门用过功,也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前提是他得是专业的。您就拿这个药铺来说吧,解放前,像同仁堂那样的老药铺,那学徒都得个五六年的,外行根本弄不了。
😐😐😐(专心致志)
在那个民国时期,北京那时候叫北平,元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叫大都,明洪武元年改为北平,到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呢又改成北京,他为了和南京呼应,一直到了民国十七年,又改为了北平,这个故事就是这个时期的事儿。
😮😮😮“哦……”
在这个前门外有一个胡同,叫一溜儿胡同,有家人家,大爷姓满叫满不懂,家里头有钱。别看他名儿叫满不懂,他可知道这钱是好东西,越多越好,天天介就琢磨怎么挣钱,干个什么买卖能挣钱。想是想啊,他任嘛不懂,他干不了啊,怎么办呢?搭个伙吧,找个合作伙伴。找来找去,诶,有个朋友给介绍一位,家住贾家胡同,姓贾叫贾行家。您听这名字,一个满不懂满大爷,一个贾行家贾先生,这两俩人凑的一块儿了,就要干买卖,这不闹笑话才怪呢!
😁😁😁
这两人啊相见恨晚,天天的在一块儿就商量干什么买卖呀,满世界转悠,转悠看什么买卖挣钱。诶,那天转到西安门大街这儿,有一个两间门面的这么一个药铺,写着“家具出兑,店铺出倒”,满大爷一看回头就跟贾行家说,“贾先生,您看这买卖怎么样?药铺,您有研究吗?”
贾行家一听,“哎大爷,药铺那咱们老本行啊,行家!”
……
……
……
屋里头这个乱呐,孩子也哭,大人也闹,乱的不像样子了。他们这一吵一闹啊,谁进来了呢?门口那个皮匠,陈师傅,不知道怎么回事,听见动静进来了,“诶,掌柜的你们这是怎么了?哭什么呀?”
满不懂一瞧,“😫陈师傅我跟您说,您瞧我们这买卖倒霉的,早上来一位说买一毛钱银朱,我们这贾先生花两块钱打两俩大银珠子给人家了,他告诉我先赔后赚;买一毛钱白芨,贾先生花两块钱三斤多的一个大白鸡又给人家了,告诉我先赔后赚。赔两钱就赔俩钱,这倒没关系,别把人赔进去啊,您瞧这位来买附子(父子),他把我们爷俩卖了!这位先生买砂仁(仨人),连贾先生带我们这小徒弟窝囊肺,带我老婆,他全给卖了,😭您说我们这买卖还怎么干?!”
皮匠一听,😱莫头就跑,满大爷直叫,“陈师傅,你跑什么呀?”
皮匠说,“我还不跑?回头再来个买陈皮的,他把我也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