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归教育本质:培养价值创造的能力

2023-03-16 17:30 作者:好奇的小进子  | 我要投稿

如果是一年前,我们讨论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实是一个非常奢侈的话题。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大多数人还是更关心那个补课班更好,以及孩子最近单元考、期中考的成绩。

然而,随着chatgpt的出现,传统中高考的意义几乎荡然无存。甚至于,一个经受中高考严格训练选拔的人才,非但不是社会的正资产,反而是负资产。就算中高考不是扼杀了创新力,也至少是对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抑制。

如今讨论这个问题,已非锦上添花,而是非常必须且时不我待了。

筛人还是育人

以中高考为主线的教育评价模式,实际上主要承担了“筛选人”的作用,俗话说就是“分流”。换而言之,这一体系对“育人”的关心,远少于对“筛选人”的关心。

细思极恐的是,如果筛选人才是教育体系的主旋律,那么最终筛选出来的人,本身可能也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为极强的筛选竞争会导致严重的异化和无用功。近年我国在科技成果(以及商业科技成果)上建树不多,或是对这一观点的旁证。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首先要回归的,是育人。

具体说,就是培育有价值创造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直接一点讲:培养能创造价值的人是目标;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知识和教育环境是价值创造的助力。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评价和肯定,也基本上是基于其创造的价值能力的大小和多寡。高收入人群势必较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的价值;高职位人群势必比低职位人群,创造更多的价值。

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回归“价值创造能力”这一基本的“元命题”。而价值创造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认可,教育是要培养人创造价值的能力,那么也需要承认,价值是多元化的,对人的评价也应是多元化的。尽管这一事实是如此的明显,但是在“筛选人”的大基调下,探讨多元智能和多元评价,无疑是天方夜谭。但是,当我们回归常识,一切就是如此地显而易见。

因此我的主张,不妨是这样:一方面让中高考的竞争不再那么激烈,另一方面允许有更多元丰富的评价机制和升学通道。尽管多元化的评价会滋生腐败,但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必须的。一所学校如果在招生环节腐败横生,这样的学校也势必竞争力下降,只要教育经费的划拨是“以成果论英雄”,那么腐败本身就会回归到均衡与理性,甚至以某种“赞助生”的方式得到规范的管理与化解。

回归教育本质:培养价值创造的能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